忙碌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转眼到了初三。中考前填报志愿时候,由于学习成绩一直不错,一天下午放学后,其他大部分学生都去食堂吃饭了,班主任张老师找到独自在教室看书的我,跟我说:
「姜青易,你是班里最有希望考上高中的人,今年政策还是考前先报志愿,我来跟你商量下报志愿的事。」
「好呢,老师,具体是怎么个报法?」
「高中分提前批和第一批、第二批,三个批次都可以报,但每个批次只能报一所,提前批没录到就录第一批,第一批没录到就第二批,剩下的就是中专技校职高那些。」
「哦」
「提前批都是全市重点,有三所:玉城一中、玉城民族中学、玉城师范附中,第一批就是县一中,第二批就是县二中和三中二选一」
「好呢,张老师。」老师停了一下接着对我说:
「以你的情况,考上县一中肯定没问题,主要是要看下提前批报哪所?」
我想了一下,说道:
「老师我也很拿不准,请你帮我看看~」
「是这种,市一中是最好的,但你去考么怕风险有点大,毕竟整个县才招三十几个人,民族中学排第二,师范附中第三。不过民族中学读每个月会有助学金,国家照顾少数民族汉族学生也有的,师范附中没有补贴。
所以我建议你可以考虑哈民族中学」
「好呢,么就报民族中学吧!」
……
一个月后,中考成绩出来,我考得出奇的好。分数超过了市一中录取线6分。很多其他老师替我觉得可惜,毕竟在这个为了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任务而建的学校能考上普通高中已经不易,何况还能超过第一名的分数线。拿录取通知书那天,班主任张老师也问我会不会埋怨他,我说不会,去民族中学也挺好的,有助学金嘛——这绝对是实话。
也许是中考的好结果,也许是这么多年一直以来习惯了独来独往,从初中毕业那个暑假开始,我更加确信了自己跟其他同龄人是不同的,是带着振兴家族使命的。这种思想一旦发芽就会在心里野蛮的生长,影响我的整个人生走向。
那个夏天的一个下午,在去新学校报到之前,我独自花了两个小时,登上了村子后面最高的那座大山。在山顶的巨石上环顾四周,阳光正好,前面山脚是尽收眼底一览无余的杞湖,它轻柔甚至有些妩媚地躺着,远处的对岸隐没在天空的一片浅色白灰里;我的后面左面右面都是分别属于三个县的远远近近或高或低的群山,在耀眼的阳光下,或清灰,或粉红,或俊朗,或含蓄。居高临下,让我突然有一种类似“壶口眼底”感觉。一阵微风吹来,四周的小虫散开,沁人心脾,让我暂时忘记很多事,仿佛长久以来心里的阴霾一扫而光,于是心血来潮,吟了一小诗:
「~此番登高旷世独~
~万山粉黛隐而诉~
~幼虫环绕~
~飒风拂我~
~念居久世之悲乎?~
~不如喜入而上。~」
那是2002年的夏天。转眼这么多年已经过去了,但这首小诗我至今还记得。那个散落在时间里遥远夏日的午后,一直是我截止目前三十多年来的人生里为数不多的最为自然放松的时刻。那时父亲健在,而我未来可期。
爬山登高后没过多久,就到了高中开学报到的日子。我怀里揣着父母辛苦攒下的学费伙食费,带上早已收拾好的行李,在哥哥的陪同下来到了100公里外的民族中学报到。
我永远忘不了高中入学报到的那一天。踌躇满志的我在离学校最近的路口下了车,走过一座桥后远远便看见了民族中学的校门。这是一个算不上大气却很有看点的校门:主体门头是用琉璃瓦和梁木垒叠的传统建筑,做工精巧大气,看上去有点像北大的那种感觉只是挂牌匾的位置换成烫金大字,上书“民族中学”。校门两侧是用水泥和白色瓷砖建起来的立柱用于支撑上面的门头,整个校门中西合璧,似乎代表着传统和创新。门柱之间挂了红色的条幅——“欢迎你,新同学!”
进门的正面是一个斜坡,名曰魁星坡。左手边就是一直延伸很远的操场,操场一侧是一整栋白色6层的教学楼,另一侧摆了很多乒乓球桌。再远处是一个台阶,台阶上是标着办公楼、科技楼、实验楼、2号教学楼等等字样的大楼。路两旁、操场上一眼能看到的很多地方都贴了迎新的标语。因为是周日没上课,到处是成群走动的学生、老师和家长。
我们根据路旁的指引,顺着操场上的台阶上来,就到了设在办公楼前路边的新生报到处。这里沿着路边摆了8张桌子,桌子前的红纸上用黑色毛笔分别写了班名:一班、二班、三班一直到八班,桌子后边坐了一到两个老师,桌上则是花名册、水杯和签到的碳素笔。
见我走近,一个老师热情的迎上来,「同学,东西先放这里,去那边墙上看看是分在哪个班,再过来报到。」
我谢过这位老师,把随身的行李放在路边,拜托哥哥帮我看着,径直走到一旁贴着一排大红榜的墙前面。红榜前面也有几个学生模样的人在抬头找自己的名字。我看到这些红榜总共有八张,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