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 外戚、世家、宗室三者之间,有时并非泾渭分明。如桓氏这般, 出身豪强, 与皇室联姻,在宗室和外戚中都有些分量;再如沈氏, 出身外戚,族人凭借多年来经营产业混成了豪强。故而这两家可以凭借自身本事以及跟前面皇帝的关系,左右逢源, 渐成气候。可惜皇帝去世之后,两家的老本就算花光了。周氏既然要排斥沈氏,自然也不会重用桓氏。
“你父亲可与你说了将来打算?”二人谈论了一会局势,公子问道。
沈冲道:“不曾。你可听到了甚风声?”
“也不曾。”公子道,“我如今不在府中, 许多事都无从知晓。”
沈冲叹口气:“我只担心周氏过于依附宗室。如今各州都督诸军事,几乎都被宗室把持。你辞去邺城都督之后, 若无意外,此职也会由宗室担任。”说罢,他压低声音, “你可还记得, 上次你对我说,你怀疑圣上挑选那乡邑驻跸, 乃是另有隐情。”
“记得。”
“你还说, 东平王并非卤莽之辈, 此事虽是东平王提出, 但恐怕他对行刺之事并不知情。”
“你有何见解?”
“你可知东平王的门客张弥之?”
听得这个名字,我心中一动。
“知道。”公子说,“东平王对其言听计从。”
只听沈冲道:“我这两日派人秘密查问过。圣上亲征确是东平王之意,他极力在圣前博贤名,劝圣上亲征以立威。但在乡间驻跸的主意,是张弥之所怂恿,说乡邑中驻跸,可示以体察民情之德,东平王觉得甚善,便去劝谏圣上。”
公子沉吟:“我先前也怀疑此人。但此事出来,若处置不善,东平王便难逃干系。他既依附于东平王,怎会如此冒险?”
沈冲道:“其实并不冒险。你看如今东平王不但安然无事,还得了周氏倚重,岂非获利最大?只怕下一个掌权之人,不会是周氏,而是东平王。”
公子没说话,似在沉思。
“还有一事。”沈冲道,“周后要封会稽王世子为会稽王。”
我讶然。公子显然也颇为吃惊:“可文皇帝和圣上都想撤除会稽国。”
“只怕撤不成了。”沈冲道,“昨日我遇见了黄门侍郎孔珧,他说此事已定下。”
“周氏怎敢如此妄为?”公子的声音里有些怒意,“圣上遇刺不过数日。”
“撤除会稽国之事,在朝中一向争议甚大,在宗室中更是无人赞成。故而文皇帝及圣上虽有意为之,但碍于阻力,迟迟未正式下诏,只是将会稽王世子晾在京中。会稽王世子一向擅长媚上,与东平王及周氏皆交好。会稽国乃是一方大国,周氏将其恢复,等于添一臂膀。故我闻得此事时,虽出乎意料,细想之下也在情理之中。”
“朝中难道无人反对?”公子问。
“自是有。”沈冲道,“然一盘散沙,岂敌得过宗室。无圣上主事,谁也翻不起浪。”
公子没有说话,好一会,他说:“我当初革新征税之制,便是为了避免这般境地。”
“你那提议也未见得有多好。”沈冲苦笑,“天下脂膏,不是在豪强手中就是在宗室手中,朝廷疲弱,谁也惹不起。圣上驾崩之事,周氏比沈氏应对得更为出色,沈氏沉溺于悲痛之时,周氏抢先做了许多。”
公子冷笑一声,没再多说。
二人又谈论了一会局势,话题琐碎,我并不太感兴趣,正想走开,忽而听沈冲道:“这茶是青玄烹的?”
公子停了停,道:“嗯。味道不对?”
“不是。”沈冲道,“这味道,倒似从前霓生的手艺。”
我不由地汗了一下。
“是么。”公子的声音平常,“青玄近来烹茶确是长进。”
沈冲走后,我重新回到书房中,只见公子正喝着茶,神色颇为认真。
“怎么了?”我走过去,问道。
“逸之方才喝了一会,就认出了这是你烹的茶”公子道,“他怎这般熟悉?”
我哂然。
“他怎会不熟悉。”我说,“从前他时常来做客,哪次不是我烹的茶。且你忘了?他那时受伤,我去照料了一个月,也时常给他烹茶。”
公子想了想,颔首:“有理。那时我第一次吃到你家乡的茶,也是在逸之宅中。”
我:“……”
那么件无聊的小事,记到现在……我腹诽着,敷衍道:“如此说来,下次表公子再来,还是要让青玄烹茶。”说罢,赶紧岔开话,“表公子方才也提到了张弥之?”
公子看着我:“你偷听了?”
“也不能叫偷听。”我不以为然,“不过是恰好不曾走远。”
公子:“……”
我说:“此事你如何想?”
公子道:“此事仍需细查。但当下最重要的事,已并非查清真凶是谁。”
“哦?”我问,“那是何事?”
“稳住朝廷。”公子说,“你也以为,弑君的主谋无论是东平王还是谁人,必不出宗室,对么?”
我颔首:“显而易见。圣上驾崩之后,宗室最怨恨的增贡令便废了,会稽国亦将恢复,获利最大的就是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