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轰”一阵阵爆响之后空中就出现无数细小的亮点,就像绽放开一朵朵洵丽灿烂的鲜花似的,这些小亮点缓缓落下,接着就分散到全城…… 李云龙原本还在大声命令周围的百姓、民兵趴下不要乱跑,但一看这情景马上就意识到不对劲。 果然,不一会儿城内就到处燃起星星点点的火焰。 黄磷燃烧弹跟粘稠汽油弹不同,粘稠汽油弹是自身会燃烧并产生高温直到燃尽为止,黄磷则更多的是产生高温引燃易燃物。 因此后者起火较慢,如果附着在不易燃烧的物体上甚至没有火头。 显然,黄磷弹要比凝固汽油弹威力小得多。 但即便如此,在到处都是木制房舍的城市里点起多处火头还是十分危险的……这也是古代纵火一直都是重罪的原因,因为房舍大多木制又一幢连着一幢,一烧起来就很难控制。 甚至直到此时,还有打更的一边报时一边喊:“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李云龙从小就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下,他当然明白这其中的危险,他暗道一声不好,当即下令:“马上组织救火!” 李云龙命令说的是“马上组织救火”而不是“马上组织部队救火”,是因为他知道鬼子肯定不会在这时候让八路军闲着。 果然,李云龙话音未落鬼子那边的炮声就响了起来,随着炮声后就是鬼子的新一轮进攻。 而且这轮进攻是四个方向同时进攻…… 这时候鬼子的目的不是放开东面让城内军心民心动摇,而是为了吸引八路军的人力物力使其无法分身去救火。 如果八路军救火不力,还有可能出现内外交困的现像,结果就会使八路军越打越忙越打越乱,这时就离城破不远了。 其实还不只是黄磷弹,这时鬼子安插在城内的间谍和特务也发挥了作用。 这些奸细原本是鬼子用来鼓动百姓作乱的,但没想到给宁杰朝天放几枪那一下直接就镇住了,百姓没有混乱他们这些奸细也不敢贸然行动,否则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不打自招。 这下鬼子打燃烧弹他们就有发挥作用的空间,一看四处没人点火放火,反正大家都以为那是黄磷弹烧的没人会起疑。 霎时城内就火头四起而城外鬼子抓紧时间发起勐攻,一时内外都打得火热。 应该说这是林芳太郎的失策。 如果他一上来就用这“章鱼炸弹”放火,那时百姓还以为鬼子肯定能赢,这两者一迭加城内马上就会大乱,就算宁杰朝天放枪只怕也不顶事。 但偏偏林芳太郎却要在发起一波进攻并且失利后才放火。 这时放火不是说不行,而是城内百姓已经对八路军有了信心并且已经组织起成规模的民兵……总人数七千多,这规模可不是个小数字。 这七千多人要说在城墙防线处跟鬼子打仗或许不行,他们中绝大多数人连枪都没摸过更别提打仗了。 但打仗不行在城内灭火还是可以的,他们熟悉地形知道哪有水井,知道哪些街道互相连接,知道哪条小巷存在引火的危险,知道哪些房屋要事先拉倒阻止火势蔓延…… 他们甚至不需要八路军组织也不需要指挥,自发的就在各自区域救火抢险,同时派出巡逻队巡逻寻找新的火源和纵火的奸细。 百姓其实也是不得不这么干,因为这烧的就是他们的家,直接关系到他自身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那是有切肤之痛的,当然会积极组织。 不过即便如此,这依旧是一场艰苦的战斗。 主要原因是救火的队伍以及火势会阻塞交通,使运输弹药的后勤部队无法及时为防线输送弹药,另外火势还有可能波及到储存物资的仓库,于是整个城市都忙成一团,其间不时有人被困在火场烧死或是被倒塌的建筑砸死砸伤。 王学新这边也得到了相关的情报。 情报有些滞后,因为大同附近的电台信号都受到无差别的干扰,情报人员又不可能牵着电话线到前线观察情况,于是就得步行返回直到走出干扰区域后才能发报。 得到情报时已经是一个多小时后了,大同的战斗还在继续……这一点倒是不需要侦察,因为老远就能听到鬼子轰炸大同的炮声。 陈松勇有些着急的说道:“团长,事情有些不妙!就算大同能顶得住这一波轰炸,鬼子要是再来几回或者是混合着轰炸……” 王学新明白陈松勇这话的意思。 现在距离天亮还有五、六个小时,鬼子能用燃烧弹这么炸一回,当然就能这么炸第二回、第三回。 更要命的其实还是陈松勇说的混和轰炸。 所谓的混和轰炸,就是鬼子把毒气弹和燃烧弹混和在一起使用…… 毒气弹要求百姓躲在家里关门关窗。 而燃烧弹却要求百姓在外救火。 到时百姓该怎么选择? 或者不管怎么选择都不行:躲家里会被火烧死,出门会被毒死…… 如果鬼子混和轰炸的同时再对大同发起进攻,那大同就危险了。 但王学新又能怎么做? 想了想,王学新突然有了主意,他抬头下令道:“‘拉5’立即从隆息起飞,将命令以消息瓶的方式投掷到城里!注意,多备些消息瓶!” 陈松勇一愣,然后就一拍掌:“对啊!鬼子虽然封锁了电台信号,但封锁不了咱们的战机啊!” 然后二话不说转头就去准备了。 李云龙那边正被鬼子的燃烧弹搞得焦头烂额的,他一边指挥部队与进攻的鬼子作战一边指挥着炮兵的架设。 虽然这时并不适合炮兵架设,因为到处都是大火还未完全熄灭百姓在街上往来奔走,拉着火炮的汽车在街上几乎是寸步难行。 但李云龙却知道战情不等人,不管是什么困难都要坚决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