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金奈用了一个简单的装置测速: 火箭筒发射口处接上一根电线,靶子上也接一根电线,这两根电线又接到一个仪器上。 王学新猜,这仪器能通过电线准确的感应到火箭弹发射时间和靶子被击中的时间,于是就得到了火箭弹飞行时长。 知道了飞行时长,再用飞行距离除以飞行时间就得到了准确的飞行速度。 “啾”的一声,当火箭弹命中靶子时,负责仪器的部下就报出了速度:“上尉,110米每秒!” 王学新觉得有些好笑,不过抱着手在旁不说话。 斯金奈不解的望向王学新,问:“我们做错了什么吗?” “不,你们没做错什么!”王学新回答:“应该说是我们做错了什么。” “什么意思?”斯金奈疑惑的问。 “我们的火箭弹是手工制作的,上尉!”王学新回答:“每个弹头的装药、弹重甚至形状都不一样,所以……” 于是斯金奈就明白了。 如果弹头重量等都没有一个标准,那就意味着一百枚弹头会有一百个速度,于是测速度就没有太大的意义。 斯金奈掂了掂手里的火箭筒,道:“我有些不明白,你们是怎么在这样的条件下做出这玩意的!” 斯金奈一直以为,自己得不到军方的支持只能用业余时间甚至投入自己的积蓄研发火箭筒已经够艰苦了,没想到还有人比他更艰苦,而且艰苦得多。 但他们就是能在这么艰苦的条件制作出更好、更完美的火箭筒。 “我能看看你们的火箭筒吗?”王学新朝他们带来的几个弹药箱扬了扬头。 “当然!”斯金奈有些紧张,就像一个被老师抽查作业的学生。 斯金奈打开木箱,从里头拿出一具火箭筒递到王学新手里,略带尴尬的说:“它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我们需要些时间!” 王学新一看,果然就是一根铁管,只有一前一后的两个手柄外加扳机,比八路军用的火箭筒简陋得多。 不过火箭弹就比八路军的好,形状匀称、口径大、装药多。 王学新没有多说什么,他在斯金奈的帮助下试射了一发,射程差不多,同样是五十几米,不同之处就是钢板上炸出一个不规则的喷孔,其后的树木被高温金属射流喷射后烧焦了一块,许久还在冒着黑烟。 斯金奈解释道:“这是空心装药技术,它能穿透一百毫米厚度的钢板!” 王学新没说话,他在考虑是否需要这空心装药技术。 诚然,八路军目前或许还不需要担心火箭筒的穿甲厚度,因为鬼子在华夏使用的大多是装甲较薄的轻型坦克。 问题是……鬼子会一直使用这些装甲薄的轻型坦克而不思进取吗? 王学新认为这可能性不大。 原因是敌我双方的战争就像是矛与盾之间的争锋。 史上的鬼子之所以在华夏大面积使用轻型坦克而没有改进,是因为华夏军队基本没有反坦克装备,他们的薄皮坦克在华夏已经可以所向披靡于是不需要改变。 但是…… 现在因为王学新的出现,八路军、晋绥军甚至顽军都已经装备上了反坦克火箭筒,鬼子明知道坦克装甲无法抵挡敌人进攻还能把它们派上前线? 鬼子不是傻瓜,他们也会根据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不可能明知敌人的矛已经能刺穿自己的盾,还会继续拿着这样的盾走上战场。 尤其八路军此时的火箭弹还只是堪堪击穿鬼子坦克的装甲,他们只需要增加几毫米的装甲厚度就能很好的抵御火箭筒。 就像他们之前在坦克外挂上沙袋焊上一圈炮弹壳一样。 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华夏军队的进步会倒逼鬼子的进步。 所以,王学新认为自己必须要有这种前瞻性,而不能想当然的以为鬼子没办法,毕竟此时鬼子的工业能力要比华夏强得多,于是他们根据战场需要做出改变的能力也强得多。 否则,将来在战场上吃亏的就会是华夏军队。 想到这里,王学新就说道:“上尉,我希望得到这种技术,作为交换,我帮助你们改进火箭筒,你觉得怎么样?” 斯金奈愣了下。 改进火箭筒正是斯金奈所希望的,也是他此行的目的,但他还是觉得王学新是在狮子大开口。 空心装药技术可是他们用几十万美元从瑞士工程师手里买下的一项专利,而改进火箭筒……斯金奈不认为王学新这么快就能看出缺点并将其改进。 所以,斯金奈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反问道:“比如,你认为哪些方面它还需要改进?” 斯金奈不知道的是,这对王学新而言实在是太容易了……作为一名现代人,而且还是个对武器很有兴趣的退役军人,王学新知道巴祖卡火箭筒的发展过程,当然也知道它有哪些缺点。 实在不行,王学新就买一套现代巴祖卡火箭筒的成品,到时哪不一样就哪需要改,肯定错不了。 于是王学新就拿过一个火箭弹扬了扬弹头,说道:“比如,你们使用的弹头过于锐利,这种尖弹头在高射角时或许不会有什么问题,但在低射角时发射,就很容易受气流的影响而偏离目标,这在战场上可不是小问题!” 斯金奈听着不由大惊,因为它在实验中的确出现过这种状况,低射角实验总是无法命中。 之前斯金奈还以为是偶然因素,比如风力改变、射手瞄准等问题,现在被王学新这么一说,他才意识到可能是弹头问题。 更让斯金奈惊讶的是……王学新居然只是看了看弹头的形状就能得出结论。 不过斯金奈很快就自行给出了相应的解释,他们肯定在实战中也碰到过类似的问题,所以才知道这些。 接着斯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