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今日去了宣微殿,不便召见殿下。我按殿下的吩咐,将折子留下,陛下看到就会召见殿下过去了。” 萧懿龄虽当他是父亲,可毕竟一年都见不上几次,最多的就是在各种年节的宴会上远远地看着。儿时零星的温馨记忆远得就像上辈子的事,对皇帝也实在说不上亲近。 听着文碧的回话,她决定今日先去拜见太后。 太后召懿龄进了蓬莱殿东边的暖阁。 萧懿龄一进门,就觉得一股热气扑面而来。 旁边的小宫女帮她解下披风,整理好衣服和头发,她才进入里间。 “给祖母请安。”萧懿龄俯身行礼。 “起来吧,快进来坐。” 太后喜欢清净,因此早就下令,命后宫无论嫔妃,还是皇子公主,每月初一、十五来请安便可,其余时间都关起门来,过自己的日子。 萧懿龄抬头看着眼前的祖母。她还是记忆中淡然的样子,好像任何事都不能让她动容。 太后出身四大家之一的平溪赵氏,从小受的便是最正统的世家教育,贵女中的典范,入宫之后更是越发沉稳。 然而,她并非皇帝生母。 当年,太后十五岁入宫,给先帝做继皇后时,皇帝已经六岁了。二人名为母子,相处却如同姐弟。 先帝当年那满宫的嫔妃,均无子嗣。只有一个宫女,被先帝酒醉后临幸,生下了皇子,生产之后便去世了。 直到先帝猝然离世,后宫的妃子们也没能生出第二个皇子。 先帝虽然子嗣艰难,先帝的亲弟弟、当年的庆王爷却是个多子多福之人。 先帝离世时,庆王爷的长子、世子萧浚成已年满十七,长孙也已经周岁了。 因此当时很是有一些大臣支持兄终弟及,让庆王爷继位。 只是先帝终究是留下了遗诏。 最后,年轻的太后领着还不及她腰高的皇帝登上皇位。在赵家的支持下,按照先帝临终前的嘱咐,立下数位辅政大臣,其中就包括如今的宰相、赵家家主赵锡章,和谢家家主、国子监祭酒谢绪楷。 有了这些世家的扶持和太后从中斡旋,皇帝才算顺利走到成年亲政。 这其中多少艰辛,多少险情,她已经记不清了,也不愿去记。 皇帝亲政后,她便退居蓬莱殿,过起了养老生活。 每日养花煮茶,抄经静心,只与锦芳作伴,连赵家人也不大见。 萧懿龄每次来见太后,都忍不住叹一句保养有方。四十多岁的年纪,看起来却像是三十多,只有眼角的细纹能看出岁月的痕迹。 她含笑看人时,目光温润如水,让人想把所有的心事都说给她。可若是严肃起来,便会使人想起这位太后年轻时,在朝堂之上是如何雷厉风行,如何与世家、与众臣周旋,那又是怎样一番风云。 · 萧懿龄禀明来意,说到自己不日便要动身搬去宫外的公主府,太后照例嘱咐了她一些侍从人选、府内布置等需要注意的事。 顺着这话,萧懿龄又说到太后当年对自己的教导之恩。 太后却道:“陈年旧事,我也只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不必谢。” 萧懿龄疑惑于这句“受人之托”,正要细问,锦芳却在这时端上两碗甜品。 太后挑眉笑道:“锦娘今天做了甜蛋羹啊,五娘你有口福了。” 说罢才突然想起萧懿龄那一吃鸡蛋,就浑身起疹子的体质,又是一阵可惜。 不知是锦芳在旁边,让太后觉得自在,还是被这碗甜蛋羹打开了话匣子,太后竟又主动说起了旧事。 “说到鸡蛋,也不知你还记不记得,你四五岁时,有一回误食了蛋黄酥,休养了好几天才好,可把你阿娘吓坏了。因为这事还跟皇帝闹了许久。” 萧懿龄面露怀念:“阿娘对孩儿事事上心,慈母之心,懿龄不敢忘。自阿娘仙逝,孙女大病一场,便对之前的事情都记忆模糊。 “但这几日孙女还梦见了阿娘,只是她脸色并不好,很是虚弱的样子,每次从这样的梦中醒来,便想起那句‘子欲养而亲不待’,不禁唏嘘伤怀。” 太后执匙,在碗里搅了两下甜蛋羹,道:“以后出宫去,你还要自己多多注意才是。学会管束下人,打理产业,衣食住行,也要让身边的人多上心。你阿娘在天之灵才能放心。”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③。你母亲惠妃,性子里虽有些桀骜,对你,却是十分用心的。 “那时她身子分明已经极弱了,却强撑着来到蓬莱殿,求我,在她去了之后照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