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1. 书趣阁
  2. 其他类型
  3. 时空气泡的碰撞
  4. 三个结论
设置

三个结论(2 / 3)


等难度都算不上”

吴国霖调整了坐姿,不动声色地帮舒安挡住了大部分的视线,继续说道,

“这篇材料的字形非常容易辨认和识别,而我的研究生纠结的问题在于,这篇转译的文字行文方式有很重的古文模仿痕迹。至于为什么她会纠结这个问题,我顺带回应对我的研究生专业水平的怀疑。我的研究生舒安从大三开始跟着我做项目,受过三年非常系统的训练,而在此之前,她从十五岁开始自学古文字,并利用古文字进行日常写作,例如写日记。古文字研究得再透彻,说到底还是一门语言,看得多分析得多远远比不上运用得多。在专业方面,严格来说,她已经进行了将近十年的积累。她在运用过程中,有非常长的一段时间进行古文模仿写作,所以这篇材料相似的写作经验令她产生了许多的困惑”

坐在台上最边缘位置的时主任终于有了反应,做出了自会议开始以来的第一个表情,他很轻地笑了一下。动作几不可查,也没有人留意。

全场人员的注意力都在吴国霖身上,吴教授继续说道,

“正因这些困惑,我们对待这篇材料相当谨慎,我们在能力的范围内做到了最接近原材料的转译。我可以保证,失误率不会大于5%”

这段话条理清晰,语气不疾不徐,底气十足,几乎打消了众人一半的疑虑。当然,还有另一半人严谨地从这段话中得出了另一种猜测,

“你的研究生模仿古文的写作习惯是否影响了这篇文章的转译方式?”

一句话直至核心,精辟非常。如果并不是这篇材料本身有模仿古文写作的痕迹,而是说舒安在转译的过程中影响了这篇文的行文方式呢?如果这个怀疑成立,那么这整个结论就会被推翻。

吴国霖全程维持不言苟笑的表情,对此不急不恼,耐心细致地进行了辩驳,

“我们的工作唯一的原则就是忠于材料,我们个人的风格与经验不能够影响研究结果,否则就谈不上专业。我的研究生三年时间跟着我研究了不下上百篇的古代材料,而呈现这种风格的只有这一篇,概率不达1%,具体证据可查阅我们发布在网络平台的研究成果”

这一半人的疑虑也消除了,这个质询环节不仅没能推翻结论,反而进一步地证实了结论的可靠性。原本持强烈怀疑态度的人渐渐有些动摇,可是,时空气泡碰撞已经发生过并且还是跨越时空的碰撞,这个结论实在是太挑战各位学者的科学精神了。

质询还在继续。怀疑直直地回溯到考古挖掘阶段,

“先前有一个类似的考古发掘,最后发现不过是小孩子的一场恶作剧,请问这次材料年份的鉴定能够保证多高的正确率?”

回应到最后,都没能找到能够推翻该结论的证据,如果有,不仅是对该结论的否定,更是对各个学术层面的全盘颠覆。

会议来到了中场休息的时间。

这次会议的研究成果太挑战常识了,有限的三维动物难以理顺时空碰撞的实现方式和逻辑关系。人怎么能回到过去?又怎么能够在这个时代留下证据?那么过去的TA和现在的TA是什么关系?如何作用?同理,人怎么能来到现代,过去和现在的TA如何自洽?时空的边界在哪里?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难以理清。

可是如果时空不是单线程的呢?物质形式只是表象呢?

舒安坐在位置上发呆,她终于意识到,这个结论对她而言其实是并不意外的,又或者说,她早就知道并且接受了时空碰撞的事实。可能是与那位朋友有关……如果不是时空意外的交叠,她怎么可能会与TA遇上?

一场令人恐慌的未知浩劫,竟是她和TA相遇的契机,自然的辩证法真是妙不可言。

会议继续。

轮到第二个方向的小组做结果分享。

汇报的学者坐在会场中间的位置,穿着浅棕色的毛衣,盘着发髻,带着中年的优雅,语气温柔,仿佛自带和煦的春风,吹散了会场沉闷的空气,一时让人神清气爽。尽管内容不失严肃,

“我们团队联合物理学界各方向的专家,地理和气候学家、医学专家、脑神经科学及心理学专家,计算机模拟系统专家,做了全方位,数千个模拟实验,从中不断复盘和校验,我们发现”

突然会场外面传来了火警的警告铃声,滴滴滴地尖锐几乎刺痛人们的耳膜,会场一下骚动起来,人人面面相觑,不知所措。会议组织者迅速地稳定在场人士的情绪,分工下去,不到十分钟就完成了对基地全方位的大检查。还好只是虚惊一场,显示屏黑屏了一瞬,又继续恢复刚才的汇报。

“我们发现,时空碰撞的方式可能并不如我们想象得那样剧烈,甚至可能让我们无法察觉,因为它作用的方式是人们的记忆”

结论如同一桶冰水当头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