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因为你是秦太子之舅父,所以权势比本心更重要吗!” 朱襄看向那位对自己有怨愤之词的学子。 那学子的言语中带着楚音,他是楚人。 或许他的家乡曾经还是已经变成了南秦的南楚。 “春秋无义战,先辈们想了许多办法来结束这些不义之战。比如游说国君不要再打仗。”朱襄问道,“你说,这些游说有用吗?还有,我要更正一点,自周王室东迁之后,发动战争最频繁的不是秦国而是楚国。你可以翻一翻《春秋》。” 那学子脸色立刻涨红。 就算他记不得《春秋》中所写的各国发动战争的次数,但朱襄公既然如此肯定地说出来,他也知道朱襄公说的肯定是对的。 “不用紧张,这不重要。”朱襄安抚道,“你的家乡正在战乱中,我明白你的心情。既然你来到咸阳学宫求学,我想你心中也一定渴望这个问题的答案。如何让国君结束不义之战?” 朱襄没有继续讲课,让学子们自行议论。 待一刻钟后,他敲了一下讲台上的铜钟,让学子们安静下来,请学子们举手发言。 能千里迢迢来到咸阳学宫求学的人,他们都有胆量,有追求,也有自己的底气。 这样的人,才华见识都不会差。 所以朱襄抛出问题之后,他们的回答都很中肯,也都很绝望。 国君是绝不可能停下战争的。 坐在国君的位置上,荣华富贵已经到了那个国家的顶点。只要他们有雄心,就一定会追求更大的功绩,攻城略地掠夺人口在所难免。 如果是以前,一个贤明的周天子可能会压制住诸侯的野心。但自周王室东迁之后,贤明的周天子也已经无能为力了。 “无论哪一家学派的先辈们,所得出的结论都是一致的。”朱襄道,“要结束不义之战,唯有统一,让这片天地只剩下一个国家,一个国君。” 他背着手,长叹一声:“若以结束战乱,统一天下为目的而出兵,这应该是符合大义的。如果统一天下的国君懂得休养生息,勤政爱民,是一个贤明仁爱的君王,那么这样的战争从结果来看,就肯定是符合大义的。” “只是倒在统一战争兵锋下的人,他们就一定是不义的吗?” “他们为了保卫自己的家乡,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而献出的生命,难道就是可以被轻视的吗?” “那些为了君王、为了国家而殚精竭虑抵抗秦国的贤人们,难道他们就是愚蠢的吗?” 朱襄斩钉截铁道:“我认为,不是!”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位置,位置决定了他 们的行为。对我们来说是义战,对他们来说就是不义之战。所以你们不需要为此事困惑。将来你们与我为敌的时候,也不用心怀歉意。因为你们也是正确的,我也是正确的,我们只是所处的位置不同。” “我为统一天下而辅佐秦王征伐天下。” “你们为保卫家国而与秦国兵锋敌对。” “我们都没错。” …… “楚军真是硬茬子。”副将单手包扎好手臂,在地上啐了一口带血的唾沫,“此战我军战亡两千一百人,重骑兵折损十一,都是精锐啊!” 副将心疼极了。 两军对战时动辄斩首十万数十万,其实真实数字至少折半,而其中精锐还得再折一折。 一般而言,说四十万大军就只有十万作战人员,而这十万作战人员中大约只有三四万的精锐。 即便到了后世大一统王朝,能常态保持十万精锐部队,就已经是百姓能供养的极限。精锐要脱产训练才能磨砺得到,大部分兵卒闲时都在耕种,算不得精锐。 王翦此战一开始就冲垮了楚军的军阵,按理说楚军应该会成为溃兵,杀起来很容易。 可他们连主将都逃了,居然还在混乱中硬生生让王翦刚组建的军队折算了两千余名精锐,其中还有近百重骑兵。 虽然此战说出去,怎么也是传奇性的大捷。但对比前期的顺利,副将仍旧心在滴血。 “毕竟是楚国。”王翦淡淡道,“赢了就行。” “俘虏中伤势轻微、年富力强者,捆缚送往南秦,交由三郡郡守、代郡守;伤势较重,或年老体衰者,斩首。” “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