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1. 书趣阁
  2. 其他类型
  3. 成道天书
  4. 第112章 地藏菩萨
设置

第112章 地藏菩萨(1 / 3)


石中在那幽冥界域里长时的参详观想,见晓了许多阳间不同的鬼闻趣事,也看到了诸多比之阳世更有情有义的阴间轮回者故事。

他那石头一般的心态,自有了更加人性的天道法则来。自也明白了天道轮回的种种因果律。

但在其参详观想了十八层地狱之后,原先那种潇洒自如的大自在心境,却是失去了腾达之意。

他不禁自思解悟,真我神念亦似乎在虚无缥缈去!

这世界里生灵人众从生到死,又由死轮回转生,若不是一心向道,修行心境坚定若磐石者,岂非就是泡影一展,昙花一现吗!?

任何荣华富贵,何种荣耀光辉岂不皆成虚幻无实之数,更何况什么饮食男女,金银宝贝,不都通通过眼云烟,雨花霜雪化去无踪空一场了!

怀着诸多疑惑茫然,他定住心神里乱境,自就朝着十八层地狱最深处闪身穿越过去。

在那阴煞气势汹汹,阴损伤害最强之处,那暗物质最为致命的场所里,有一位高僧大能,携了只万古奇兽,正进行着自己的宏大伟愿。

石中相信,那位久远以来,坚守誓言少出地狱的佛门高僧大德,会解去自己心中那种万界虚空,竟为虚拟幻化的心境。恢复真我上进崛起之心境。

地藏王,也称地藏菩萨,乃佛门之中负责审判亡灵的菩萨。地藏王的故事源远流长,流传千古,是民间信仰的一部分。

地藏菩萨充满了慈悲与智慧,传达的是因果报应与生死轮回之佛教教义。对于生灵人众的道德观念以及普善人生观,有着深远影响。??

而地藏菩萨,音译为“乞叉底蘖婆”,《地藏十轮经》中称其是“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 ,故名“地藏王菩萨”。

地藏王的故事始于佛教经典《地藏菩萨本愿经》。这部经典记载了地藏王在久远劫前发下的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为度化众生,使众生脱离六道轮回之苦,得到解脱。也为实现这一宏愿,地藏王于地狱之中建立了一个庞大的道场,命名为“幽冥界”。后用多来泛指整个幽冥地域。

幽冥界里关押着所有因业力所牵引而死去的亡灵鬼魂,包括世间的善人、恶人、仙人、凡人等等。地藏王菩萨,在这里为他们说法、讲经,使他们明辨是非,悔过自新。

地藏王在华夏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其形象有多种多样,既有天神般的威严,又有僧人般的慈祥。

他头戴宝冠、身披华丽的袈裟、璎珞装饰天人相,一手持锡杖,一手拿摩尼宝珠僧人相最显尊形。

而头戴宝冠的地藏王菩萨,象征着他的神圣地位,也代表着他的无尽智慧。

华丽的袈裟则代表着他的庄严与清净,璎珞装饰则象征着他的慈悲与救度。手持锡杖的地藏王菩萨则展现出他的坚定与力量,一手拿摩尼宝珠则象征着他的智慧与觉悟。这些形象不仅体现了地藏菩萨的神圣地位,还传达了地藏菩萨慈悲为怀、智慧无量的品质。

因为众生对菩萨有着深厚的信仰,所以道场应运而生。

道场原本是佛教的用语,指佛祖或菩萨说法的地方。而每个菩萨都有自己的道场,地藏王菩萨的道场就在九华山上。

九华山最初被称为九子山。唐代诗人李白与友人一同游览九子山时,留下:“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层标遏迟日,半壁明朝霞。积雪曜阴壑,飞流喷阳崖。青莹玉树色,缥缈羽人间”自此,九子山改名为九华山,并逐渐成为地藏王菩萨的修行场所。

九华山原来是一个叫闵公之人的私有产业。他这个人很是善良,经常在家里举办斋会,施舍四方来的僧人,还特别地信奉地藏王菩萨。

有一天一个苦行僧,来到九华山,见闵公如此慈善,就向他提了个请求,希望闵公能给他一块地方作为居所。他的要求也不高,只要袈裟盖住的地方就够了。

闵公自也不小气,想到一件袈裟能占了多大地去呢!便是马上答应了他的请求。

然没想到,那袈裟飞至空中,却是越变越大,竟把九华山的大小山峰全都给覆盖住了!

闵公这才明白,自己这是遇到神仙了!他立刻把整个九华山都送给了这个苦行僧。并且让自己的儿子也拜了他为师。

而他在处理好家事之后,也是上了山,且拜自己的儿子为师,陪僧人身边。这苦行僧不是别人,就是后来的地藏王菩萨。他当世修行,见着九华山人杰地灵,便点了去,作为自己的道场,讲经说法发展佛法。

而地藏菩萨所发宏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乃是佛门宏大佛业。

菩萨之所以立下如此大愿,相传是在释迦牟尼佛圆寂一千五百年之后,地藏王菩萨转世投胎,成为新罗国的王子金乔觉时。

当时正是唐朝佛教兴盛的之时,作为属国的新罗国,自然也对佛法非常敬仰。很多的王室成员,都是虔诚的佛教徒。

而金乔觉天生就有佛缘,开元年间他远赴华夏来到安徽青阳,在景华山上修习佛法。

据说在他入定的时候,周围会隐约听到刑具的声音,或者是鬼魂的哭声。当有人问起时,他就会说起地藏王菩萨曾经许下的宏愿。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