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1. 书趣阁
  2. 其他类型
  3.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4. 第475章 集权皇帝的文治
设置

第475章 集权皇帝的文治(2 / 3)


可思议的速度在坊间传播着。

高士廉对老将军李大亮道:「你看看,这等风景此生可有见过?」

李大亮看着在朱雀门拥挤的人群,人们就差冲入朱雀门,去皇帝的面前倾听旨意。

近年来,想要听皇帝旨意的人越来越多,不知道什麽时候开始,朝中的旨意开始与最最寻常的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也就导致人们时刻关注朝野的风声。

李大亮道:「老夫没见过历代的光景,可这光景老朽的确是第一次见。」

高士廉满意地点头。

接下来又是第二道旨意,内侍朗声道:「陛下旨意,修建关中十二座粮仓,储粮五千万石,由洛阳转运,兵部,工部共同主持,各县听从号令。」

关中人口三百万有馀,若能够在关中储备五千万石粮食,即便是保持现在的人口增长,数年内关中不用担心会闹粮荒。

皇帝终于出手要遏制住粮价,人们纷纷猜测皇帝是希望关中的粮食价格能够降,降到六钱一斗?

高士廉低声道:「又是钱粮,又是兵马,朝中官吏越来越累了。」

李大亮笑道;「恐怕又有不少人要辞官了。」

高士廉也面带笑容,「陛下从不在乎那些辞官的人。」

换作是以前,贞观一朝若是有人要辞官,太上皇是一定会挽留的。

但如今的皇帝不同,现在的皇帝不会与朝臣讨价还价,想要辞官的一概都准了。

当年两位辅政大臣离开,皇帝都没有多加挽留。

接下来又是关于建设的旨意,大抵上都是一些鼓励生养孩子,并且增加房屋建设的事。

一直到了午时,太极殿已接连给了五道旨意。

午时过去了半刻,又是一道旨意,「御史台增补河道巡查官吏,工部安排工匠,由魏王与吴王主持。」

人们还在消化着这道旨意的深意,紧接着又有旨意传来。

「官以正气持之,人间无正气,则国不宁,郑公劝谏之言以警醒世人,命崇文馆编撰《文贞录》愿贞观年间轶事流传不止,命弘文馆编撰《贞观政要》」

这道旨意就显得很简单了,只是两道编撰书籍的旨意。

自两晋南北以来,礼法一度丧乱。

以前还在为儒道两家争论,治国或以儒,或以法家,又论王道……

不过乾庆一朝并没有受限于此,在诸多古老治国理念的学说中,陛下哪家都没有选,而是选了一个对大唐意义深远的人,魏徵。

《文贞录》的文贞二字便是魏徵的谥号,皇帝又将郑公抬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将治国理念与朝政主张,以郑公的思想为主,以唐律为核心,教化官吏。

或许这种方式,并不会引起太多人的争论,也不会像儒家典籍那样,动辄引起长达数十年的争论,那种争论会令国家长久没有核心的治国理念,以至于陷入混乱。

因此,乾庆一朝的理念很明确,且简单。

明确的点明郑公的主张,戒奢以俭,赏罚分明,不徇私情,居安思危,善始慎终……

皇帝将郑公作为天下文人的标榜。

魏徵的话语所有人都要背诵,孩童从蒙学开始就要通读。

在这个手腕强硬又极度集权的皇帝安排下,今年的朝会上大唐乾庆一朝,文治的主要基调就此定下了。

也不知是从哪里飞出来一只鹰,或许是哪个胡人带入长安城的,它扑扇着翅膀从长安城的坊市掠过,越飞越高,又掠过了围得水泄不通的朱雀门。

承天门后,视野的尽头就是太极殿。

皇帝坐在太极殿内,神色平静地听着殿内朝臣们的争论。

今天是新年的大朝会,这位皇帝穿着隆重的天子冠服,目光所及是满朝的文武官吏,以及太极殿前一眼看不尽,从太极殿一直排列到承天门的文武臣子。

李承乾也见到了那只飞掠而过的鹰,阳光下甚至能够看到它羽毛的颜色。

大殿内,从葱岭而来的使者,正在用生疏的关中话,念诵着大食人的国书。

这是大食第四任阿里发所写的国书,国书内容无非就是愿与大唐交好,大食愿意与大唐交好,从此互为友邻。

他的话语声落下,李承乾依旧端坐在皇位上,面色平静没有话语,其实心里很不喜欢这些话。

许敬宗站出朝班道:「陛下,大食人如此自持,竟要与天可汗平起平坐?」

郭正一站出朝班道:「大食应该派出使者前来大唐,向大唐俯首称臣。」

梁建方站出武将一列的朝班,朗声道:「陛下!末将附议!大食人如此张狂,孰不可忍!」

英公还是站在武将一列的最前面,穿着如今当朝一品的朝服,沉默不语,岿然不动。

在对外的立场上,文臣武将站在了统一战线上。

褚遂良道:「许尚书颇有郑公当年之风,陛下!臣以为大食哈里发该来太极殿请罪。」

那大宛国而来的使者跪拜在地不敢言语。

眼下诸多国事都吩咐完了,李承乾道:「当初葱岭一战,是因你们葱岭诸胡几次劫掠,朕几次派使者说和,尔等却不听,昔日怛罗斯一战,大唐是为了护卫伊犁河,那时大食人胆敢冒犯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