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
「嗯,他老人家自然是高兴的,想要人们重新奉行礼法,崇文馆与老先生的志向殊途同归。」
苏婉坐在一边点头,又给殿下布菜。
李承乾道:「舅爷向孤说起了这位老先生,若只是与他老人家谈这麽一场,之后什麽都不做,算是辜负了舅爷的好意了吧,现在想来……孤要好好利用这位当世大儒。」
苏婉默不作声地坐在一旁,倒上一碗茶水。
以往的崇文馆看起来就像是个临时的官邸,崇文馆建立有七年,这七年就一直是这个样子。
虽说人手很多,但一直没有一个正式的工作。
很多时候都是一边主持支教,一边协助京兆府,长久这麽下去,很浪费崇文馆的资源。
河北对崇文馆就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崇文馆就可以成为大唐的书籍印发地,并且还有权威大儒主持,藉此培养出一批人,能够专心经营崇文馆特有的学识。
至少这对帝国来说,需要这麽一个人。
朝中不缺纸张了,缺少对未来有用的书籍。
洛阳的大雨又持续了三天才停歇,当大水退去之后,洛阳京兆府开始了与乡民共同整理房屋,以及清理路面,做好防疫与水灾之后的治理。
主持之后河北诸事的舅舅安排了两百个官吏,前往河北进行治理。
洛阳晴朗了几天,大水也终于平稳了,李承乾走在洛阳城外,看着褚遂良送来的书卷。
「殿下,这是谷那律老先生整理出来的第一卷书。」
李承乾道:「支教的事可都安排下去了?」
「回殿下,河北各州府都安排了崇文馆的支教夫子。」
李承乾感慨道:「又是一笔巨大的支出。」
褚遂良不置可否地叹息。
以往不觉得支教的支出是一笔巨大的负担,但是因为当时的支教规模并不大。
但现在崇文馆的支教范围扩展到了河北各地,负担顿时大了许多。
关中地处华西,河北地处华北,东临渤海,南接山东与河南,十一个州府,以前的河北又叫冀州,放在以后就是京,津,冀要地。
河北,既是父皇东征的后方,也是稳定中原形势的要地。
这个时代还是缺少人才的,现在李承乾有点理解了,父皇的那句天下英才,尽入吾彀。
想做一个英明的皇帝,需要有太多的人为社稷献上心血。
就如李丽质近日来查看的河北各地的卷宗,如果将战争的动员能力当作生产力。
那麽如今萧条的河北就能在短时间能有起色。
大水过后,还有不少官吏走在洛阳周边,他们在组织乡民,在维持秩序,让大雨过后的洛阳能够更快地恢复生产状态。
护卫在前方的柴哲威快步走来,他递上两只梨,道:「殿下,这是乡民进献的梨。」
李承乾拿过这两只,抬眼看去就见到几个乡民正在朝这里行礼。
柴哲威道:「这些乡民感念太子殿下治理洛阳,献上此梨,说是这梨一定比关中的更好。」
李承乾咬下一口梨在口中咀嚼着,笑道:「确实比关中的梨更好。」
言罢,那几个乡民就离开了。
李承乾走到一片果树林,见到郭骆驼正在这里。
「郭寺卿,是何时来的洛阳?」
郭骆驼回身行礼道:「这些天下雨,臣便想来洛阳看看,房相说也不知道今年的梨如何,便让臣来一趟。」
这片果树林种着的都是梨树。
郭骆驼解释道:「以前这里是一片淤地,黄河从上游而来,这片地在长久地冲刷下,就成了一片果林,土壤很深,而且肥沃。」
他又叹道:「今年的这场雨太大了,臣便让人摘走了这里的梨。」
李承乾道:「好在这场大雨结束了。」
郭骆驼起身道:「但愿今年风调雨顺。」
贞观十八年,冬。
皇帝依旧没有回来,在辽东郡驻扎了下来,打算来年再去攻打高句丽腹地。
有了粮草与棉衣,父皇就能够在辽东驻扎,并且与高句丽大军在天寒地冻中对峙,甚至能让唐军比高句丽人过得还要更好一些。
辽东的军报送到了洛阳,跟着一起回来的还有张亮大将军。
或许是父皇真看不上这位大将军领军才能,这才让他回来了。
看完了军报,李承乾蹙眉看着对方道:「大将军,因何这般狼狈。」
张亮的嘴角还有些淤青,他道:「末将回来的时候被侯君集给揍了。」
李承乾带着后知后觉的神情,「为何?」
张亮痛得嘴角一抽,道:「侯君集听说末将渡海攻打卑沙城不力,那厮取笑末将,还说本来东征一战就应该是他去。」
李承乾感慨道:「大将军既然回来了,就好好休养一段时日。」
「喏。」
「慢着。」李承乾揣着手坐在暖炉边,又道:「听说大将军与术士来往?」
「末将家中确实有几个术士。」
李承乾颔首道:「人应该自强,就算如李道长那般的道门中人也极为排斥术士。」
「末将……」
李承乾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