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七月的时候,酷热的阳光让关中河道的水位迅速下降。
今年的科举揭榜后,考中进士的是一个叫做郭正一的年轻人。
中原各地也出现了旱情,李世民看着这些奏报,神色凝重道:「今年的旱情来得真快。」
好似在一天一夜之间,旱情就来了,令人猝不及防。
好就好在,京兆府早有准备,在东宫太子安排下许多钱粮都从潼关运到了洛阳,再从洛阳早早就准备好,运送出去。
这一次当各地出现旱情,奏报还没送到关中,马周就先一步得到消息,将钱粮运送旱情所在的州县。
如果各地的乡民实在无以过活,可以藉由迁入洛阳或者迁去潼关。
从襄阳地界来到太原地界的张玄弼一家,望着一顷顷的良田成了荒地,他高呼道:「苍天不仁呀。」
原本正是六月,是田地里粮食长得最好的时节,此刻放眼望去,远处却没有一根草,只有乾涸得就要裂开的田地。
十三岁的张柬之看着父亲张玄弼正在高呼,而不远处的乡民虽说情绪低落,但他们吃着手中的饼,似乎并不缺粮食吃。
而且与以往荒年的场景不同,今年似乎是粮食极为充沛的一年。
再看看还在怨天尤人的父亲,张柬之立在原地,有些不知所措。
经由几番打听,才得知原来是在旱情出现之前,关中与洛阳就送来了不少钱粮,在旱情发生的时候就及时运粮。
这并不是未卜先知,而是在洛阳几次询问之后,确认了哪些地方整整一个月没有降雨时做出了预判。
关中依旧酷热无比,郭正一科举考取进士之后,入弘文馆任职学士。
十七岁的郭正一时常跟在弘文馆主事上官仪身侧。
黄昏时分,当烈日不再这麽毒辣了,郭正一就会跟着上官仪一起去各县查看情况。
其实除了他们,还有不少官吏在乡野中走着,他们在询问各县的情况,在治理方面吹毛求疵的询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