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1. 书趣阁
  2. 其他类型
  3. 买活
  4. 915 周老七笔记
设置

915 周老七笔记(3 / 3)


主粮了,那就是红薯、土豆、玉米和白菜萝卜大豆换着种,各地的村老还争相托关系,从买地找田师傅回来给他们设计菜谱,看一年的作物该怎么搭配怎么种,才能把地越种越肥。丰收期的蔬菜,窖藏一些,一些卖给菜贩子,菜贩子这里四斤一文收了,一部分拿去晒干、腌菜,一部分进城叫卖,还有一部分就运到海边,卖给海边的船贩,三斤、两斤一文的,船贩这里,一斤一文钱卖给过往的商船,他们也是大大的有利。

所有人都是赚的,就是船客也不亏那,你说在海上漂泊了这么多天,一文钱一斤买两斤大白菜,就是水洗了生切着浇点酱油醋,那也觉得爽口去火不是当然周老七等人吃的是官船的饭,不用他们自己出钱,可就是在普通旅客来说,这也是最合适不过的。因此,凡是繁华港口附近,种菜养猪养鸡这些农副产业也很发达,光是做船贩一年都不少赚,百姓的日子可不就越过越好了,他们又怎么不求新求变呢这些新型的产业,可都是利啊

周老七这里,得了船员的指点,知道了其中的弯弯绕绕,也是大为感慨,在笔记中仔仔细细地记叙下了这个现象的前因后果,当然也免不得再发表一通到了实地才有实在感想的感想,最后忍不住还是加了一笔,最让人大惑不解的是买地的西瓜怎么这样的甜这个瓜的品种真是犹如仙瓜一般了,而且,这瓜在山阳道怎么能这么大我买了一个瓜,甚至有半人高,一个瓜就足够一船人大快朵颐了

云县的瓜虽然也有,但却没有山阳道的瓜这样大,且便宜又新鲜,周老七觉得和北方的瓜比,南方的瓜有点水,同时他也震惊于莱芜港人口的繁多,莱芜道附近的人口比武林港还要多,甚至在海边有一个巨大且纪律非常严明的帐篷区,里面也住满了人。北方人口已经稠密到这个地步了吗一开始我非常震惊,连卫拉特两个王子都受到震撼,他们说在入关之前,一辈子也没看到过这么多人聚在一起的场面,甚至连牛羊都算上也没有这么多。

这无疑是推翻了周老七对北方的固有印象的,也让他大惑不解,不过,他很快就明白了其中的缘故莱芜是整个北方最大的集散港口,所有北地流民都会被疏导到莱芜沿岸,组织南下,所以不单是莱芜港人口多,从莱芜到之江道,这一条线的流动人口都非常的多,倘若不知道缘故,难免就要生出误会,瞠目结舌了。

实际上,这条线路的人越多,越是说明北方的境况不好,产生了大量的流民,而内陆的人口是呈现一个越来越少的下降姿态的

周老七在笔记本里记下了原因,并写出了自己的疑惑,莱芜这里到底运走了多少流民,内陆的人口现在到底有多少我们从狮子口上岸后,应该就能有答案了,狮子口的人口是绝对不会少的,但是出了狮子口到盛京,这一路上应该就不多了,这里经过了多年的战事,要恢复起来不容易,可能从盛京到建新的话,三四天看不到人将成为常态吧

在这行笔记凉了,我衣服带够了吗此外则是大量的拼音,拼音明显分为两种语系,周老七是抓住机会在学习建州土话和卫拉特的鞑靼土话了。

船到狮子口之后,他们下船运货,一路走到盛京,路上的人口密度和周老七的判断是相吻合的狮子口很繁华,但出了狮子口,住户就明显少了,这里经年战乱,农耕基本荒芜,一些有耕作痕迹的地方,至少都抛荒了十年以上,现在也还没有恢复的意思,村落很少,里面的人也不多,队伍要获得补给就很困难了。主食必须得自带,配餐倒是还好,艾黑子他们一帮人下了船上了陆地,就是一条活龙,随时都能去狩猎,肉食反而常有,不比在船上差许多。

等到队伍过了盛京很小的城市,人也不多,都是兵,明显在恢复之中,重新进入买活军的地盘,往建新而去时,周老七的笔记不再如之前十几天那样简短了,这一天他记载了一条长长的观察日记,同时在第一句后头打了好几个问号。

奴儿干都司的住民比我想得要多得多了这里已经是大关外了,按说应该是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

可是,这儿的人怎么这么多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在小冰河时期,还往北走,自发地跑来开拓一年有半年大雪封山的辽东呢,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