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朋友们!咱们每个人身上都带着这么一对神奇的“小翅膀”——耳朵。从咱们还在咿呀学语,指着鼻子、耳朵认识自己身体的时候,耳朵就一直陪伴着咱们啦。
耳朵这小家伙,可是默默无闻地为咱们辛苦工作了一辈子,就像一位忠实的老朋友。但你可别小瞧了它,耳朵的结构那叫一个复杂,而且由于它所处的位置和特殊作用,还特别容易被咱们忽略,甚至受到伤害。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揭开耳朵的神秘面纱,好好了解一下它的构造,顺便增强一下咱们的护耳意识,为咱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咱们先从外耳说起。外耳主要包括咱们常说的耳廓和外耳道。
先看看耳廓,它的主要功能就像是一个声音收集器,能把外界的声音聚拢起来,还能增强声音信号,就像一个小喇叭。耳廓的外面有个大孔,叫外耳门,这就是通往外耳道的入口。耳廓的形状就像个漏斗,专门负责收集那些飘在空中的声波。
它大部分是由位于皮下的弹性软骨作支架,下面小部分在皮下只含有结缔组织和脂肪,这部分就是咱们常说的耳垂啦。说到这耳垂,用处可不小,在临床上它可是耳穴治疗和耳针麻醉的重要部位,而且咱们采血的时候也经常会选择耳垂,是不是很神奇?
有的人耳廓前边会长出一个小肉肉,咱们叫它附耳。要是觉得这附耳影响了美观,还能通过手术把它切除掉,就像去掉一个小瑕疵一样。还有的人耳廓前边或上边会出现一个小眼,老百姓叫它耳仓。可别以为这是财富的象征哟,其实它是先天性耳前瘘管。要是这瘘管不小心感染了,那可得赶紧去看医生,千万别拖,不然可能会引发严重的炎症和并发症。
接着,咱们顺着外耳廓往里走,就来到了外耳道。
成人的外耳道长度大约 2.5 - 3.5 公分,直径只有半公分不到一公分,又窄又深,简直就是一条“小胡同”。外耳道是一条从外耳门到鼓膜的弯曲管道,它的皮肤是由耳廓延续过来的。靠外面三分之一的外耳道壁是由软骨组成,里面三分之二的外耳道壁则是由骨质构成。软骨部分的皮肤上还有耳毛、皮脂腺和耵聍腺。
这就导致很多人在掏耳朵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会损伤外耳道。一旦损伤感染,形成外耳道炎,那可就麻烦啦!外耳道会变得红肿狭窄,还会伴有剧烈的疼痛,这时候就得赶紧去看医生治疗。
再往里走,就到了中耳。
外耳道继续往里,首先遇到的就是鼓膜。鼓膜是中耳的一部分,到了鼓膜这儿,就相当于进入了中耳的“地盘”。鼓膜是一层半透明的薄膜,呈浅漏斗状,凹面向外,边缘固定在骨头上。外耳道和中耳就以它为界。
经过外耳道传来的声波,会引起鼓膜的振动。小时候,大人总是教导咱们,自己不要乱掏耳朵,家长教训孩子的时候,也遵循着老祖宗的遗训“打屁股不打脸”,为啥呢?就是怕掏耳朵不小心碰到鼓膜,或者一巴掌打在脸上不小心震破了鼓膜。
要是鼓膜破了,那可不得了,会引起传导性听力损伤,还可能引发中耳炎。所以啊,老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还是很有道理的!
鼓膜再往后,连着的就是听骨链啦。
鼓室位于鼓膜和内耳之间,是一个含有气体的小腔,容积大概 1 立方厘米。鼓室可是中耳的重要组成部分,里面有三块小小的骨头:锤骨、砧骨和镫骨。这三块骨头由韧带和关节衔接起来,组成了听骨链。鼓膜的振动就能通过听骨链传到内耳里的卵圆窗,引起内耳里淋巴的振动。
鼓室的顶部有一层薄薄的骨板把鼓室和颅腔隔开。有些类型的中耳炎特别厉害,能把这层薄骨板给腐蚀、破坏掉,然后侵入脑内,引起脑脓肿、脑膜炎。所以,要是得了中耳炎,可千万不能大意,一定要及时治疗。
鼓室还有一条小管——咽鼓管,从鼓室前下方一直通到鼻咽部。它是一条细长、扁平的管道,全长约 3.5 ~ 4 厘米。靠近鼻咽部的开口平时是闭着的,只有在咱们吞咽、打呵欠的时候才会张开。咽鼓管的主要作用就是让鼓室内的空气和外界的空气相通,这样一来,鼓膜内、外的气压就能维持平衡,鼓膜也就能好好地振动啦。
要是鼓室内气压高,鼓膜就会向外凸;鼓室内气压低,鼓膜就会向内凹陷。这两种情况都会影响鼓膜的正常振动,进而影响声波的传导。咱们坐飞机的时候,当飞机上升或下降时,气压急剧降低或升高,因为咽鼓管口没开,鼓室内气压相对增高或降低,鼓膜就会外凸或内陷,咱们就会感到耳痛或耳闷。这时候,只要咱们主动做个吞咽动作,咽鼓管口一开放,就能平衡鼓膜内外的气压,这些症状也就缓解啦。
再往后走,就到了内耳。
听骨链再往后,就来到了内耳。内耳包括前庭、半规管和耳蜗,由于它的构造复杂,管道盘旋,就像个迷宫一样,所以也叫迷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