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现在没有更多的精密的检验检测的仪器来对这山谷的土壤质量做分析,但越是往下开发,梁新月越是笑意深了。
他们是从这边的山坳处往下开荒的,两边伸展开来,算是把这边山的半山腰往下的都开出来了。
山谷底下平出来了一部分的地方,而且在那浓厚的草丛间,找到了一条小溪。
小溪的水清澈无比,水不算得很深,有一个地方略深一些,但平时因为周边的杂草多,又有树林挡住,根本没看出来那有一个不大不小的水坑。
现在看到了有水,以后这山谷里的浇灌就不用担心了。
这了这条小溪的整个山谷底都显得很平整,如果清理出来了,可以种上稻谷了。
只是今年是来不及了。
梁新月直接向科研所里申请了一批种子。
因为梁新月这里的种植的情况有点特殊,从整个研究部门来说,这里的数据都比较重要。梁新月要种子,他们自然提供了最好的。
他们要梁新月这边也要和闵红莲提供出数据。从他们种下这些种子开始,闵红莲和梁新月就天天要记录气温和种子的变化的情况。
其实,种在在山谷底下放了一个桌子,桌子上放着一排的小鱼缸。
小鱼缸里装的就是这谷底的泥,她和闵红莲肖顺把一些新收到的不同的种子分别放在这缸里靠边的地方,这样才能仔细观察种子在地下的情况。
每天,梁新月和闵红莲就要来该浇水的浇水,该松土的松土。观察日记每天记录。
而肖顺他们除了开荒就是在收获播种中,只要是被他们开发出来的地,不会留一分空地的。
而且梁新月还去信给叶强叶处长,说了自己要一种薄膜,宽度和厚度这些都有详细的数据,希望叶处长能在各吹塑的厂家联系一下,看能不能定向给生产一些。
她在书信中,把大棚种植的想法告诉了叶强,如果能用上这个,那冬天吃到夏天的菜和水果都不是问题。
这种做法,在科研所是有的,但他们是花了大价格建起来的暖房。
而梁新月的这个简单的叫做大棚的东西,在理论上是很能站得住脚的。而且适合那边的生存环境。
所以,叶处长也试着联系了两家吹塑的厂家,只是人家生产的都是按制定的标准生产的一些塑料用品。
梁新月要的这种,他们没有执行标准,也没有模具,都不帮生产,主要是要的量小,怕投入了亏了。
叶强也把这事写信给梁新月说了。这一来一去的信,就又要到了初秋了。
梁新月就有些急了,本来以为省厅里的处长,张罗着生产点塑料膜应该是没问题的,但她忽略了这个年代的各种工厂都是按指标生产。
有指标,才生产,有需要的计划,上面要一层一层的批准下来,这才能开始批量的生产。
而梁新月收到信后,立马就再写了回信:
“只要质量合格,这个产品以后的产量就会销到全国各地。”
她建议,如果没有正规的厂家要生产,可以找那种作坊试试,如果实在这边没有,可以找兄弟市找找,有的话,订一批。
她知道,在这个时期,还没有大量的生产那种用来做大棚的塑料布,尺寸上也有些限制,可能在沿海的一些城市有,但在这种地方没用上。
可是从外地买进来的话,成本就更高了。
她现在手上倒是有点钱,但投入的成本过高的话,利润保不了,也许是她从几十年后来的人,做事时,脑子里都会计算一下,成本会不会高了。
但并不是利益心过重。
只是现在她也有个小团体,想要带着大家过上好日子,特别是最近,自己身子笨拙了,干的活就更少了。
还要侧重到搞科研那一块上,更是要为这些姐妹们着想。
梁新月的毕业证还是让小魏给带回来的,果然,还带回来了廖大姐的一封信,说是县政府食堂和县供销社食堂都想让她这边送菜。
价格参照市场价,算是他们拥军了。
这样就好办了,但是,部队的车只能每十天出去为家属院办一次事,这样的话,他们得有个车才好。
还好,肖顺也是会开车的。
梁新月就给廖大姐写了信,让他们送菜带了去,就是想办法要弄一辆车,哪怕是各部门暂时不用或是有些单位多余出来的车,她们可以作价来买出来。
这个年代,没有私人有车的。车都是公家的。
而他们这个小合作社,还没资格买车呢,更不可能有上级给分一个车给她们。
没多久,廖大姐那边就来了回复了。
说是顾部长和县政府那边商量后,调配了一个小货车给他们专门送货,这车也算是借用给他们,司机得自己出,然后油费这些得自己出。
车有了,隔天就可以向县城里拉一次菜了。
在保证了给团里供应的菜外,他们开始了卖菜了。
人人都干得有劲,因为他们每个月分的钱越来越多。人手不够,团里要的菜,他们带人来采摘,而这下要送菜了,她们几个人中,现在黄英和梁新月都不能做事。一个虽说出了月,孩子还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