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不可谓不大,再加上这次两部电影,迪恩影业和李易加起来砸进去了三千万美刀的重金,所以,还是要做一做样子的。
当然,也因为奥斯卡是投票制度,所以,针对的是大多数评委,和一些权重更高的评委,所以实际上,就是花钱撒币。
酒会也必不可少。
而到了颁奖季前夕,可以说媒体上也是各种吹捧和抹黑粉末登场。
李易作为今年的大热门,而且还是两部电影入选,超过十四个提名,可以说自然也会让许多竞争对手眼红。
更何况,好莱坞本来也很排外,所以,抹黑他的也是最多的。
第一个是老生常谈了。
突然一夜之间,网络上,媒体上都纷纷出现了“好莱坞没落至此,华人导演垄断奥斯卡!”
是的,就是这么夸张。
而且受众还颇为不少,无他,主要也因为和好莱坞市场开始趋于稳定,并且有走下坡路的趋势,而华国的市场在膨胀,已然在年度票房总产出上,接近北美。
以及李易本身的身份,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李易是华国国籍,并没有加入阿美利加,这让他天然的不是老美“自己人”!
所以,自然有很多人不喜欢看到李易这样的华人导演在奥斯卡大杀四方。
这也是为什么,李易这个时代想要再次拿到奥斯卡的比较有分量的奖项,比如最佳导演,最佳影片,难度一下子被拔高到了极致。
与此同时,国内方面影迷网友们也是激动不已。
甭管有多少人在贬低奥斯卡,抬高欧洲三大,可是谁也无法否认,欧洲三大都已经向好莱坞妥协,影响力和权威,在华国的大多数网友眼里也已经大大不如奥斯卡金像奖。
国内也开始有许多影评人纷纷对李易的两部电影进行全方位的解读和评价。
头号李吹杜向海自然不甘人后:“《肖申克的救赎》上映的时候,记得有网友把安迪冲出下水道站在河沟里享受雨水带来的自由的海报作为结尾,以此来象征新的开始。如今时隔近一年之后再看这张海报这部电影有了更多的体会,这部电影不知道看了多少遍,不变的是对经典的敬佩。如果说有部电影能让人百看不厌的话,《肖申克的救赎》就是永恒的经典,它教会人要有希望地活着。
从1947年到1966年,安迪在肖申克监狱待了19年。
这19年里,安迪从恐惧,到适应,甚至天真的对这里产生了幻想,直到汤姆被杀,安迪清醒过来。
但自始至终,安迪对自由的渴望从未改变,一直支撑下去的便是内心的希望。
安迪刚进监狱就像一个不可理喻另类,他去做很多人不敢想的事:跟看守长哈德利要啤酒、向参议员申请资金图书扩建图书馆、不惜以禁闭一周的代价放《费加罗的婚礼》,当然还有越狱般的救赎。
其实安迪一直在传达一种信号,我们跟外界的人一样,我们也有权利,我们应当享受这些。
而这些想法,是每一个被“体制化”的人所无法想象的,安迪此时犹如上帝,救赎了这些人的灵魂,就像广场上响起的莫扎特,“我想那是如此的美,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美的让你心痛那声音飞翔,比在这个灰暗地方的任何一个人梦想都要高远在那一刻,每个在肖申克的落伍者,感到了自由”。
结合安迪瑞德他们修完屋顶在上面喝啤酒的场景,没人会认为这是监狱,“感觉就像修自己家屋顶,自己就是造物主”,这是安迪第一次让他们感受自由。因此刚才说安迪犹如上帝,倒不如说安迪带给他们自由的希望。这世界根本没有上帝,自由才是每个人应有的信仰,别无此他。
刚进监狱之时典狱长诺顿要每个人“把精神交给上帝”,当一个人把自己的精神交出去的时候,那便失去了灵魂,禁锢的不再是身体,而是心,“体制化”的布鲁斯便是这样。
就像瑞德说的,肖申克监狱是布鲁斯唯一认识的地方,在这儿他是个重要的人,是个有教养的人;在外面布鲁斯什么都不是,只是一个假释出来的囚犯,每个人都可以教训他。布鲁斯只是走出了肖申克监狱,殊不知他的心灵早在五十年中被宣判了无期徒刑。
就像那个胖子,因为不适应肖申克监狱,第一天便被打死;布鲁斯假释之后不适应内心的监狱,结果也只有死亡。适者生存虽然是生存之道,但人的思想是一定要自由的,行为可以被迫原始化,但精神必须要走出身体,这是适者生存的真正含义。
最复杂的当属瑞德,他在这里度过了40年,一方面头脑清楚的知道“体制化”,另一方面也不得不被迫接受这一现实。“开始,你痛恨这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地生活在其中,时间久了你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是被体制化了。”可见体制化是个多么可怕的东西,它会慢慢蚕食你的意志力,无论你多么清楚其中的道理,但你却无能为力,越挣扎就越没有力气,就像落水者,陆地就在眼前但却可望而不可及,只能眼睁睁地沉下去。
直到遇见安迪。力气是可以再生的,这需要心底的信念,要有希望来做支撑,是安迪带给了瑞德埋在橡胶树下的希望,口琴让瑞德相信安迪有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