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振继续道:“第二点就是朝廷的抵报只是分到各个州府县衙,百姓并不知道其真实内容。说直白点,在百姓眼里,朝廷是什么不知道,他们只知道地方的县令。县令说什么就是什么。更有甚者,如前任怀远道知府田有禄之流,裹挟民意,带头造反。土改一事都没有准确的传达下去。所以我认为,应该成立一个部门,将朝廷的政令和发生的一些大事都写在抵报上,向百姓低价出售,十文八文一份,谁都能买起,朝廷的政令和国家发生的大事百姓也都会知晓,这种卖给百姓的抵报,我称之为报纸。为了能使百姓积极的购买报纸,也可以写一些小故事,或者连载画本小说之类的。这样更能使百姓积极的识字,也能更好的教化万民。”
刘文山笑道:“看来姜尚书更适合做礼部的尚书啊,老夫自愧不如啊。”
姜振向刘文山翻了个白眼,随后冷哼一声。
刘文山:“???”
什么踏马情况,我又没招你,没惹你的,这又整哪出?
张嵩开口道:“此法确实不错。”随即看向了李阳秋问道:“陛下以为如何?”
李阳秋开口道:“报纸就以成本价来售卖,名字就叫大乾周报,七日一期,刘尚书兼任报社的第一任主编,详情后续你与姜尚书商议着来。”
“臣遵旨!只是这七日一期,时间太过紧张,刻雕版的时间怕是来不及。臣怕……”
李阳秋打断道:“姜尚书有办法解决,让他教你活字印刷。”
虽然刘文山不明白什么是活字印刷,但陛下说姜振有办法,那他就一定有办法。这货鬼精鬼精的,就是今天可能是气不顺?要不明天晚上请他去春花楼逛逛?
刘文山恭敬道:“臣遵旨!”
李阳秋继续道:”张院长,把朕离京后朝中发生的事都说一下吧,挑重点的说。”
张嵩翻来本子道:“陛下,一共有四件大事。第一件事是大乾所有的寺庙都被锦衣卫查封了。第二件事是,景国就赵尚书来我大乾一事,发来了申饬国书,政务院也回了国书,政务院以赵尚书在景国没有户籍,从法理上追究不了赵尚书叛国,此事就不了了之了。第三件事就是今年恩科报名的学子很多,贡院怕是安排不下,臣的意思是在泰安殿外广场上安排多余的学子露天考试。第四件事是民间有一些对朝廷不利的言论,都是抨击改革的言论,目前刑部与京兆府还在查。”
李阳秋点头道:“贡院放不下的学子就在泰安殿里考试吧,露天环境还是不够稳妥。对朝廷不利的言论也不要去查了,等第一期报纸面世的时候,将改革的好处在报纸上讲清楚,百姓自然就明白朝廷的良苦用心的。”
李阳秋看向了张嵩道:“对了,那些寺庙查封了,和尚都去哪了?”
“回陛下,触犯过律法的被关在刑部了,没触犯过律法的都放归回乡了。”
李阳秋点头道:“嗯,如此就好。我大乾目前正是蓬勃发展之时,很缺劳改犯。这次抓的叛军死了六千人了。刑部一定要加强对案件的审理,兵部加强剿匪力度。李氏集团过几日就要研究修建水泥路了,到时候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众人倒吸一口冷气。这才一个多月就死六千,按照这个速度,再有三四个月也就消耗没了,这速度也太恐怖了。
张嵩开口道:“陛下,李氏集团报给政务的修路款前期就要八百万两白银,这还只是怀远道和永川道两个道加京畿的官道的费用,户部拿不出这么多的钱,若是其余四道都算上要两千五百万两白银。如今又减了税,这么多的钱要六年的赋税加一起才能承担得起。但朝廷又不能这六年的赋税全用在修路上,所以李氏集团修路的请求被政务院驳回了,政务院不支持李氏集团修路。”
李阳秋皱眉看向姜振。
姜振会意开口道:“张院长,修路一事李氏集团自行承担费用,但是日后道路的运营权要归李氏集团所有。”
张嵩皱眉问道:“道路有什么运营权?”
姜振笑道:“张院长也知道这条路的成本相当的昂贵,所以这条路会按路段收费的。下官举个例子,您要是想走水泥路到永宁关,在京城会给您发一张卡片,每到一段距离会有岗亭给您的卡片上按上印记,这样您到了永宁关的收费亭后,缴纳费用即可。”
张嵩皱眉道:“如此做派与劫道的土匪有何区别?依我看倒不如别修了,耗费也着实太高了。”
姜振笑道:“张院长您先别急,若是不想交钱可以走官道啊,又没人逼着走水泥路。这也是没有办法嘛,这路太过昂贵,但确实很便利。其一就是马车不会颠簸,其二雨天也不会泥泞,其三就是路途会比官道近很多,基本都是直线,逢山开山,遇水搭桥。调兵的速度也会很快,商队的运货速度也会很快。所以下官还是支持修水泥路。”
张嵩道:“那就举手表决吧!”
吏部尚书李鹤松自从土改之后,凡事姜振提出的事从来不举手。户部向来就是不用国库掏钱都会举手,户部代理尚书张磊举起了手。礼部尚书刘文山对于姜振的私德是看不上,但对姜振提出的政策大多都支持,刘文山也举起了手。刑部左侍郎高强听到会大量雇佣劳改犯,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