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
秦穆公密令使者,星夜兼程,穿越崇山峻岭,直奔梁国而去,心中盘算着这步棋将如何改写春秋格局。
使者抵达梁国,夜色如墨,寒风凛冽,却掩不住夷吾府邸内灯火通明的急切与期盼。
消息如春风般拂过夷吾的心田,他猛地站起,眼中闪过一抹贪婪与狂喜,仿佛已看见那河西五城的富饶尽在掌握。
“秦公,真乃吾之再生父母!”夷吾低语,拳头紧握,指节因用力而泛白。他深知,这不仅是权力的诱惑,更是复仇与崛起的契机。
随即,他召集亲信,密谋如何在秦国的支持下,一步步登上晋国那至高无上的宝座。
数月后,秦军铁骑轰鸣,如潮水般涌向晋国边境,为夷吾铺就了一条通往王座的血路。城内城外,人心惶惶,而夷吾则身披铠甲,立于城头,望着远方那片决定命运的烟尘,心中既有忐忑也有决绝。
随着秦军的胜利号角响起,晋国的大门轰然洞开,夷吾终于踏上了那片梦寐以求的土地,成为了晋国的新君,死后被封为晋惠公。
然而,权力的滋味并未如他所愿那般甘甜。登基大典之上,夷吾的笑容背后藏着不为人知的算计。他深知,承诺的河西五城是悬在头顶的利剑,却也是他暂时无法割舍的筹码。
于是,他选择了拖延,用各种借口搪塞秦国的使者,企图在时间的缝隙中寻找转机。
与此同时,秦穆公在咸阳宫中,脸色阴沉如水,他未曾料到,自己亲手扶持的盟友竟会如此背信弃义。
一封封书信如石沉大海,秦晋之间的裂痕悄然扩大,直至无法弥补。
终于,秦穆公怒不可遏,决定以武力相逼,誓要讨回公道。
消息传回晋国,夷吾这才意识到,自己已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他紧急召集群臣商议对策,但大殿之上,唯有沉默与恐惧交织。
昔日盟友反目成仇,国内民心涣散,晋惠公的名声一夜之间跌落谷底,成为了世人唾弃的背信之徒。
在这紧张激烈的时刻,晋国上下仿佛被一层厚重的阴霾笼罩,每个人都在等待,等待那场即将改变国家命运的风暴降临。
而百里奚让秦穆公在等等,看情况在出兵!
不久,晋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大旱,烈日如火,炙烤着干涸的大地,裂开的缝隙如同大地痛苦的呻--吟。
庄稼枯萎,河流干涸,百姓们面黄肌瘦,食不果腹,哀鸿遍野,绝望的气息弥漫在每一个角落。就在这生死存亡之际,晋国国君夷吾却未选择求助于天,而是决定向邻国秦国伸出援手,派遣使者,怀揣着沉重的国书,踏上了求粮之路。
秦都之内,秦穆公端坐于朝堂之上,眉头紧锁,面对晋国使者的请求,他心中波澜四起。一旁,智谋深远的百里奚,眼神中闪过一丝异样的光芒,仿佛已窥见未来战局的一丝曙光。
两人对视一眼,皆是会心一笑,秦穆公大手一挥,决定不顾国内舆论压力,慷慨解囊,下令开启粮仓,将满载着希望的粮食送往晋国,挽救万千生灵于水火之中。
这一年,秦国的善举如同甘霖,滋润了晋国干涸的心田,也悄然在两国间埋下了复杂的情感纠葛。
转眼间,岁月轮转,晋国迎来了风调雨顺的好年景,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一片欣欣向荣。
然而,与此同时,秦国却遭遇了同样的天灾,旱魃肆虐,国境之内同样哀鸿遍野,民生凋敝。
面对此情此景,夷吾非但没有感恩图报,反而趁火打劫,秘密调集军队,于边境蠢蠢欲动,意图侵占秦国领土,以解本国燃眉之急。
消息如野火般迅速在秦国上下蔓延开来,激起了秦国上下前所未有的愤怒与决心。街头巷尾,老秦人怒目圆睁,誓言保家卫国;军营之中,战鼓擂动,士气如虹。一首激昂的战歌在秦国大地上回荡:“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血不流干,誓不休战!”
这歌声,穿透了干旱的阴霾,激励着每一个秦人挺起胸膛,誓要扞卫家园的尊严与安宁。
边境线上,秦晋两军对峙,剑拔弩张,空气仿佛凝固。随着双方将领的一声令下,一场关乎两国命运的决战,在尘土飞扬中轰然爆发。
韩原之战,狂风卷挟着沙尘,遮蔽了天际,仿佛连天地也为之色变。晋国士兵的战鼓声在初时的激昂后迅速沉寂,被秦国铁骑雷鸣般的马蹄声彻底淹没。
战场上,晋国士兵的身影在秦军的冲击下如同枯叶般飘零,他们的眼神中满是无奈与绝望,手中的兵器无力地垂落,抵抗的意志在瞬间崩溃。
在混乱与绝望的洪流中,晋惠公夷吾的身影显得格外孤独而渺小。他挣扎着,试图逃离这即将吞噬一切的灾难,但终是力不从心,最终被一名秦国将士的战马逼至绝路。
夷吾的双膝不由自主地跪倒在那冰冷的土地上,尘土飞扬间,他抬头望向马背上威严的秦穆公,眼中既有不甘也有乞求,仿佛在这一刻,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国君,而是一个等待命运裁决的囚徒。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