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诗云“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江宁府的南桥街,商铺酒楼林立,食客们划拳饮酒,伙计们吆喝照应。街上行人摩肩擦踵往来频繁,好一番盛世景象。
南桥街尽头的关帝庙更是三教九流的汇集之地,测字的,耍猴的,跑江湖卖艺的,吆三喝四,敲锣打鼓,热闹非凡。
再往前走,穿过两条街,景象却截然不同,江宁布政使司衙门便坐落在此处。
衙门前是整整齐齐的青石板铺就的小广场,高大的三间倒厦正门紧闭,朱漆铜钉的大门庄严肃穆,两尊汉白玉的石狮子屹立在大门两侧。
大门旁边站着几个青衣小帽的仆从,皆敛眉垂首侍立。
广场的一侧立着一杆大旗,在微风中随风飘扬,上书九个大字“钦命江宁布政使司 林”。
大旗底下,小厮秋茗正在着急的转圈儿。
他双手合十,嘴里嘟嘟囔囔的,也不知是在祈祷着什么,不时的踮起脚望向远方,复又跌足长叹。
他正在着急,忽然听得远方传来一阵急促马蹄声,不由得喜出望外,往前跑了两步,正好看见街角疾驰而来的两匹骏马。
当前的一匹银霜骏马上端坐着一位年轻公子,大约二十岁左右的年纪,剑眉凤目,面容英俊。
他头上戴着碧玉冠,披着玄色绣金丝的斗篷,身着一件湖蓝色缎子的银丝滚边箭袖,微风吹起衣摆,犹如湖面上泛起的波光粼粼,端的是“萧萧肃肃,爽朗清举&34;。
正是江宁布政使安国公的二公子,今年春闱的新科探花郎,皇帝亲简的平安州四品知府林琛。
秋茗大喜的扑上前去,抱住林琛的大腿,说道:“二爷可算是回来了,老爷问了好几次了,里头的翠红姑娘都出来问了两三遭了,二爷再不回来,奴才就不用活了。”
林琛笑道:“我不过是去郊外跑了一圈儿马,你做什么蝎蝎螫螫的?”
他说着,随手一扬,将马鞭丢给身后跟着的小厮,轻轻一脚踢开秋茗,翻身下马,动作清爽利落。
林琛打量了立在正门上的小厮一眼,直接往西角门走去。
秋茗连忙跟上,对旁边拿着马鞭的春茗说道:“二爷要出门,你也不劝着点儿,就是实在要去,也得多带上几个人呢,就这么出去,京里太太要是知道了,仔细揭了你的皮。”
他说着便伸出手指轻轻的在春茗的脑门上点了一下,又白了他一眼。
春茗有些委屈:“咱们爷什么脾气,你又不是不知道?现在倒来埋怨我?”
前头的林琛轻咳一声,微微蹙着眉头:“在主子跟前儿嘀嘀咕咕的,越发没有规矩了。”他说完,脚步不停,径直去了。
两个小厮吓得一声也不敢言语,垂头快步跟上,心下惴惴不安。
林家是公侯世家,祖上立过战功的,赐了一等安国公的爵位,如今天下大定,海晏河清,林家早已从武职转了文职,只有爵位还保留着。
林家既是公侯之家,也是书香门第,一向家规森严,两个小厮一时忘了形,竟在主子面前失了分寸,心下十分惶恐。
林琛也不理二人,径直穿过垂花门,经过超手游廊,一路往东院正房而去。
此时正房的院子里鸦雀无声,只有廊下一溜挂着的各色雀鸟发出细微的叫声。
茜纱窗下的美人榻上,怡安郡主袁怡正半靠在小榻上,无聊的看着坐在杌子上的小丫头打络子。
站在她身后的大丫头翠红一边打着扇子,一边赔着笑说道:“二爷新得的那块玉佩水头很足,配上这梅花的络子倒是有几分意思。”
“有几分意思?”
袁怡想了想前天看到的那块玉佩,通体碧绿,晶莹剔透,怕不是要值个几百万吧?现在连她身边的大丫头都觉得只是寻常?
她低头看了看自己手腕上的一对紫翡的玉镯,颜色纯正,质地细腻,尊贵非常。
她想起母亲永宁长公主,把手镯戴在她的手腕上的时候说的话“这一对镯子还算看得过去,给我的囡囡戴着顽吧。”
袁怡心下一叹,钟鸣鼎食,锦绣膏梁啊……
帘子一掀,大丫头红袖迈过门槛,她左手提着裙子,右手端着一个精致小巧的托盘,里头是个天青色汝窑的盖碗,行走间丝绦上的环佩和手中的盖碗纹丝不动,不见任何声响。
她走到榻前,把手中的盖碗放在小茶几上,收起托盘,轻声的说道:“郡主,二门上的小丫头来报,二爷进来了。”
翠红闻言忙把扇子递给身后的小丫头,伸手扶袁怡起身,旁边的另一个小丫头忙跪下去给袁怡穿上软底的绣鞋。
红袖正帮袁怡整理着衣摆,便听见院子里隐隐约约陆续的传来请安的声音。
林琛来到东院正房,门口侍立的小丫头见林琛过来,忙行了一个礼,伸手打起门上挂着的撒金绣花门帘,声音不高不低,清脆悦耳:“二爷回来了。”
林琛一进门,便见袁怡立在榻前,似乎刚刚起身,她穿着一身家常的银红撒花绫子袄,月白的长裙,颈间挂着一只盘螭缨络红宝石项圈,头上只松松的挽了个髻,斜插着一支通体翠绿的碧玉簪,手腕上的紫翡玉镯为她凭添了几分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