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她。”
林如海去了佛堂。
林黛玉一个人坐在佛堂前的台阶,托腮望着前方庭院的落花。
贾敏生前还能活动的时候,除了陪伴两个玉儿,最常来的就是佛堂。
黛玉早慧,对很多事情都十分敏感。
林如海走过去与女儿并肩坐在台阶上。
“玉儿,你怎么来这里?”
林黛玉转过头,与父亲说道:“我来为太太祈福。”
林如海怔住。
这时林黛玉又说:“杨嬷嬷说,新来的太太其实是我的姨娘,因为母亲希望她能照顾我和弟弟,才会嫁给父亲。母亲在世时,我曾听她无意中与杨嬷嬷说远嫁的女儿如无根浮萍,死了也不能见母亲一面。太太像母亲一样从京都而来,我怕她会像母亲一样,所以来为太太祈福。”
第5章
005
林黛玉的话让林如海的呼吸微微一滞,随即胸口都有些发麻。
当年他参加殿试,拿下探花。荣国公贾代善看中他的才能,将最小的女儿贾敏嫁给他。
他与贾敏是在京都成亲,他担任兰台寺大夫之后,又被圣上委以重任,担任巡盐御史。
巡盐御史要到地方任职,他便带着贾敏一同离开京都到了扬州,在扬州一住就是七八年。
贾敏当年养在荣国府,是史太君和荣国公贾代善最小的女儿,她在国公府养尊处优,养得十分娇贵。嫁给他之后,却毫无骄纵之气,又持家有道,跟着他到扬州任职,也毫无怨言。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贾敏宛若《诗经》里的桃夭,灼灼其华,对他知冷知热,是他生命里十分浓重的一笔。
他知道离开京都后的贾敏十分思念母亲,每逢佳节,虽然面上带笑,却眉目拢着轻愁。
林如海心中发闷,伸手轻抚了下林黛玉的头发,“是父亲做得不够好,没能让你的母亲早日回京都见外祖母。”
“母亲并没有这样想。”
笼罩在柔和阳光下的小女孩双手托腮,白玉似的肌肤,五官灵秀,她虽早慧,但对人间的生离死别还没有太多的感觉。
母亲去世时,杨嬷嬷说她从此再也没了母亲,那时林黛玉哭得令人肝肠寸断,可如今她也习惯了。
想起贾敏的话,她也是像小孩学大人说话似的,将话告诉林如海,心里却不能体会其中的心酸。
她只知道母亲思念外祖母时,看上去很难过。如今父亲娶的太太,是母亲的干妹妹,将要与母亲有着同样的经历。
——那也太令人难过了。
而且自从母亲去世后,父亲脸上的笑容也变少。要是新来的太太也像母亲那样,一病不起,那父亲也真的太惨了。
于是,小小的林黛玉才来了佛堂为贾滟祈福。
小女孩的目光追逐着在风中打旋的落花,语气认真地跟父亲说道:“父亲已经做得很好,母亲从未在我与弟弟跟前说过父亲半句不是。”
正是因为如此,林如海心中才更加觉得自己对贾敏有愧。
可这些事情说出来,小黛玉又怎么会懂。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满白头。
林如海有些沉重地叹了一口气。
他陪女儿在西跨院的小佛堂前的台阶上坐了一会儿,又担心黛玉被风吹久了会受寒,就带她回了闲云阁。
此时的林黛玉和弟弟还没到分屋而睡的年龄,因此贾敏生前安排两个孩子都住在闲云阁里,一则姐弟俩同住一处有助于培养感情,二则她也方便陪伴。
闲云阁内三间上房,正房的西次间是林黛玉的房间,东次间是林绛玉的房间。
弟弟林绛玉三天一小病,五天一大病,今天早晨起来的时候精神还挺好,可是跟姐姐玩耍了一会儿之后,又蔫巴了,此刻正窝在乳母的怀里睡觉。
乳母将小家伙抱来给林如海看过之后,又抱走去庭院里晒太阳了。
林如海带着林黛玉回到正房。
林黛玉今年五岁,已经开始认字,但还没正式启蒙。贾敏在世时,会带她读书背诗,还没开始练字。
正房的案上放着《诗经》,还铺着几张描红的纸。
林如海拿起《诗经》,陪女儿读了一会儿书,跟她说书中典故。
紫萼进来请示林如海,“老爷,陆姨娘那边的晴翠过来,说陆姨娘问您等会儿可要去她那里用晚膳。”
陆姨娘是贾敏生前为林如海纳的妾,身家清白,闺名清洛,是个良家子。
陆清洛的父亲是商贾出身,贾敏看中她性格娴静,心思清明。加上自己身体每况愈下,若是能有个明白人在后宅,也能为她减轻一点负担。
但最重要的,还是要为林家开枝散叶。
可惜陆清洛嫁给林如海当妾已经三年,也没能为林如海生下一儿半女。
陆清洛虽是妾,但她身家清白,贾敏喜欢她进退有度,也有意抬举她。
在林府,二门以内,凡事贾敏说了算。
但若是贾敏身体不好,不能操持内宅之事,就都过问陆清洛。
到贾敏去世前那半年,林府内宅的事情,基本上都是陆清洛在操持,只有她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