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1. 书趣阁
  2. 其他类型
  3. 贞观公务员
  4. 第152章:伤寒杂病论
设置

第152章:伤寒杂病论(2 / 3)


世民道:“嗯,江陵陈家私藏了一本医书,乃是东汉医圣张仲景所写的《伤寒杂病论》,其中有几个方子,可以只好皇后的病。”

“朕想要你去江陵,不管用什么方法,拿回那本医书!”

李君羡愣了一下,抱拳道:“喏。”

李君羡出得太极宫,立即回御前卫所,换了一身衣服,提交了一个请假单,言说家中有事,请假十天,很快,就被批准了。

大唐建国才十一年,有不少船只都是前朝的旧船,倒是那隋炀帝花费重金打造出来的龙舟,如今还停在江都。

但是海上航行和江上航行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对于船只的要求也不一样。

一些小船根本就不适合在海上航行,一个海浪过来,可能就翻船了。

这三年过来了,陈平安对大唐也有了一个深刻且清醒的认识,那就是穷。

一切的问题都可以用这个字来覆盖。

李世民上位之后,已经是李唐立国第九年,可这九年时间里面,大部分时间都在打仗。

打仗也就是最需要钱粮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不仅如此,还有军饷也要给到位。

这也是李世民为何能够打败其他诸侯的原因之一,不是天策军的将士们愿意死心塌地地跟着他,而是因为李世民没有亏待他们。

不怕人比人,就怕货比货。

全靠同行衬托!

李唐相对于其他诸侯,那真的是仁义之师。

李家的做法已经让上上下下觉得很满意了。

可就算是如此,你要是不给军饷、不给俸禄,你看别人还愿不愿意跟着你。

打完了天下,也要治理天下。

初唐时期,民风彪悍。

一直到后来,天下太平,官府的威严也树立起来了。

这才让百姓们都能够安居乐业。

可也是男耕女织。

勉强饿不死。

贞观之治算是让天下百姓们从隋朝时期,强征民夫、重徭役等行为,以及后面的战火的影响中走出来。

陈平安让人做过一些统计,民间船只凋零的情况下,甚至很多船只都行走在灰色地带。

重农抑商的情况下,商船都是登记在册的,也比较少,大部分都是官方运输船。

这样的情况下,造船技术能有多高?

也就隋炀帝打造的龙舟还能够拿得出手,而其他的船只,大部分都是小船,或者说舟。

就这,想要实现远航?

不可能的。

造船技术的成熟和提高,也要等到宋朝时期,韩世忠后来就拥有一队水师,也因此在黄天荡有了一场说得过去的战绩。

而等到明朝,因为江南的发展更快更好,而坐拥江南的诸侯,也更愿意去打造水师,这才继续提升造船技术,想要打造出来更强大的舰船。

如此,才有了后来郑和下西洋。

看一看郑和下西洋所乘船只,那才是真正的帆船,也是真正的舰船。

更是专门为远航打造出来的舰船,适合存放物资,也适合海上航行,里面有着船员生活的各个场所。

别的不说,单单看海商运输量就能看出来。

元朝时候的海运,最多的时候,一千多万石粮食,一般情况下,不低于四百万石粮食。

等到了明朝,一艘帆船的运载量更大。

船只运载量的提升,也能减轻航运产生的边际效应,同时,也能解决紫禁城人口提升,甚至是到了百万之后,因为物资过载的问题。

京杭大运河真的是功在千秋。

当然,紫禁城周边就是华北平原,有着一个大粮仓在,也能承载百万人口的压力。

唐朝不想拥有这样的运载量非常大的船嘛?

未必。

在陈平安看来,很多事情都是技术的问题。

当然,唐朝造船技术也不是完全不行,不是还有一个隋炀帝的龙舟吗?

把龙舟再改造一下,应该也能用来当做是航海船只来用了。

只不过,这种巨船不是现在百废待兴的大唐可以直接量产的。

陈平安一想起,明朝时期郑和船队六十三艘宝船,载人两万余,最大的船有四十四丈,而大唐现在拥有的就是那隋炀帝的龙舟,高四十五尺、长两百尺的船只。

这两百尺差不多也就是三十丈,当然,误差肯定是有的。

但是更为关键的是,隋炀帝的龙舟并不太适合海上航行啊。

那完全就是一个观赏性的船只。

在运河行走,还要几万纤夫拉着呢。

想一想,就有些头疼。

更让陈平安头疼的是,民间船只比官府船只更少。

要不是陈平安讲述了海上丝绸之路,给李世民献上了一个地球仪。

拓宽了他的视野,拔高了他的眼界。

估计这些船只都要被江都的人给拆了当柴烧。

不过,这都扯远了。

不管开海也好,做别的也好。

船是一切的基础,没有船,什么都别说。

到现在,大唐还没有建立真正的造船厂,才是陈平安比较头疼的一件事。

伤寒杂病论这本医书都没有让他这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