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1. 书趣阁
  2. 其他类型
  3. 逍遥小县令
  4. 第251章 千条战船入内海,百艘飞艇穿扶桑!
设置

第251章 千条战船入内海,百艘飞艇穿扶桑!(1 / 2)


不过幸运的是,这个时代还没有《论持久战》,游击战术也远不如现代的发达。

这群小日子就算真的逃进山林里打算和自己打游击,估计他们也没有强大的组织力。

游击战术是需要强大的组织力与凝结力的,试想一下,一群互不相识,没有什么共同价值观,共同梦想的人组成一支军队,那么指挥官该如何保证他们不会打着打着就各自逃命了?

古代为什么鲜少有所谓的游击战术?

古代士兵打仗为什么阵型都很秘籍?难道他们不知道阵型秘籍的话很容易被敌人的弓箭手射中吗?

他们当然知道,但没办法。

古代可没有什么爱国教育,更没有觉醒什么民族自豪感。

在古代老百姓眼里,谁当皇帝都一样。

历史上,中原多次入主蛮夷手中,从五胡乱华,到宋末元初,在到满清入关。

抵抗的汉人,甚至是殉国的汉人看起来不少,但实际上真心想抵抗的人,少得可怜!

殉国的大多是文人,有着文人风骨。

抵抗的大多是前朝宗室,因为不抵抗也多半会被赶尽杀绝,横竖都是一死,干嘛不抵抗?

至于底层百姓,对他们来说,谁当皇帝他们都是底层百姓,比起抵抗,他们更愿意守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

底层百姓缺少教育,导致他们没什么爱国心理,更别谈什么组织力和凝结力了,反抗的前朝宗室们将这些人组织起来,靠的是什么?

靠的是军饷,靠的是一顿包饭。

大家当兵是混饭吃的,能活命谁愿意在战场上拼命啊?

如果部队阵型不够密集,不够集中的话,放两枪就吓得四散而逃了。

火器时代西方为什么能遥遥领先?难道是因为西方的火器更加优秀吗?

其实真相远不如此。

清末时,清朝的火器丝毫不虚洋人,甚至双方对射时清兵也能和英法联军打得有来有有回。很多人都对满清有一个误解,那就是满清和英法联军打仗的时候,人家用枪,清兵用刀。

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

火器时代,近战才是致胜的最终法宝!

清兵在火器的使用上丝毫不虚洋人,可一旦洋人上刺刀打算冲上来肉搏时,清军便都吓得一哄而散,各自逃命去了。

这就是所谓的组织力和凝结力!

清兵因为缺乏组织力,导致阵型很分散,又缺乏共同的价值观将他们凝聚在一起,又导致了一旦看到大片敌人朝着自己冲来,干脆丢盔弃甲,各自逃命。

而洋人军队阵型相对十分密集,小时候看电影的时候李牧还好奇,为啥一群拿着枪的人要站成一排排队枪毙?

期初李牧以为是那个时代的火器精度太差,需要密集的火力才能形成有效的杀伤。

但长大后了解到,燧发枪的精度并不差,甚至比现代人想象的精准得多得多。

之所以排队枪毙,是因为那个时代缺少一些相关的价值观教育和爱国教育,导致军队凝聚力不够。如果阵型过于分散的话,那逃兵可就多了去了。

打着打着指挥官就会发现,己方人数越来越少,但战场上的尸体却没几个。

阵型密集的话,一来方便指挥官及时发现逃兵并处决,二来也可以让士兵们更有勇气。

人类是群居动物,特别是在战场上厮杀的时候,你的身边有无数战友紧挨着你为你挡枪子,和周围空无一人,离你最近的战友相隔十几米远所给人造成的心理压力是完全不同的。

这也是为什么,古代很难组织起有效的游击队伍。

这群扶桑人就算要进山和自己打游击,多半也成不了气候。

毕竟底层老百姓可不会闲着没事儿跟你进山,三天饿九顿的。

那些会进山打游击的,往往都是既得利益者。

百姓进山打游击能得到什么利益?

想到这,李牧摇了摇头道:“这倒是不足为据,得人心者得天下,扶桑的百姓常年遭受武士阶层的压迫,就算那群家伙进山打游击,也成不了气候。”

“更何况……咱们手里还有大杀器。”

“大杀器?”

一旁的王晴好奇地皱了皱眉。

“报纸啊!”

舆论战这东西,自古以来就是最为重要的一环!

只可惜,古代没有报纸,搞舆论战只能靠一张嘴。

效率低,风险大,远不如报纸。

虽然扶桑识字的人不多,但也总好过仅凭一张嘴去游说。

“好了。”

李牧这时站起身来,一脚踩在枯山水上,将扶桑地图踩得七零八碎,完全看不出是一张地图后便起身回屋了。

转眼间,李牧已经来到扶桑有两个月了,这两个月李牧倒是没什么水土不服,吃的东西除了寡淡一些之外,倒也没什么不适。

毕竟扶桑人也吃大米,就是肉类食物少得可怜。

平时能吃到的肉类,也只有鱼肉而已。

像是鹿肉、猪肉之类的东西,要到天守阁等藤原老鬼请客才能吃得上。

几日后……

扶桑西北处,月前国上空,无数飞艇与热气球缓缓飞过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