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兄所言在理,以咱们的功劳,十万石粮草确实不多。”刘备也点了点头道。
曹操又笑道:“此外,操还替玄德兄讨来了一个官职。”
闻言,刘备也兴奋了起来,神色隐隐有些期待。
他麾下如今精兵万人,实力已经堪比一方诸侯,缺的只是一个名份。毕竟高唐令这个秩千石的官员,实在没法和真正的郡国长官相提并论。
说着,曹操从怀中拿出一卷绢帛,上面正是关东诸侯联合署名,举荐刘备为官的奏疏。
而官职,却是奋威将军!
看到这封奏疏后,刘备眼睛都圆了,神情中带着毫不掩饰的渴望与向往。
奋斗多少年了,求的就是一个郡国级长官的位置,如今忽然到了自己手中,刘备恍惚间有种错觉,感觉这一切都是那么的不真实。
刘备自幼有大志,幼时曾指着门前的巨大桑树的树冠放出豪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
可等他长大成人后,却发现现实的鸿沟实在难以跨越。
多少次的参军剿匪,平定黄巾,多少次却只被授予县丞、县尉级别的小官。
如今,终于混出头了!
刘备紧紧攥着手中的举荐奏疏,心中的激动难以言表。
汉代的官制,其实非常有意思,简洁而又高效。
更有意思的是,天子并不是整个皇权的集合体,甚至不是全部的使用者。
严格来说,汉代皇权两分,一大部分在皇帝手中,还有一部分却是由丞相代为执行。而后汉武帝改制,为了削减相权而建立内朝,这就是东汉尚书台的雏形。
等时间来到了汉末时期,整个国家的政务权利体系,很大一部分都集中在尚书台中。
而尚书台的最高长官尚书令,却只是一个秩千石的小官。
正如用秩六百石的刺史去监察秩二千石的郡守一样,小大相制是最稳固的权力体系,尚书令也就成了位卑而权重的官职。
后来东汉一朝宦官外戚轮流干政,想实际掌控尚书台,却又不愿担任尚书令这个小官,便又搞出了一个新花样,名叫录尚书事。
这是一个不常设的职权官,一般由权倾朝野的权臣来兼任。
也就是说,谁拥有了这个职权,谁就掌控了整个汉帝国的政务权,甚至是掌握了大部分皇权的输出能力,就如同西汉初年的丞相一般。
这便是所谓的事归台阁!
而刘备这个奋威将军,其实是杂号将军的一种。
别被杂号二字给骗了,所谓将军,其实已经是朝廷的最高级武将了,位同九卿。
因为汉代将军不常设,除了位在三公之上的大将军之外,其他的将军职位,都和录尚书事一样是临时的加官。
日常最高的武将官职,也就是中郎将和校尉。
往往是需要出征平乱时,为了能够服众,朝廷会给那个负责统率大军的中郎将加一个将军的名号,等战争过后再收回来。
就算是当年督诸军征讨黄巾的左中郎将卢植,出征的时候也没捞到一个将军的名号,可见其珍贵程度。
当然,那是承平年间。如今乱世,天天打仗,有功将士越来越多,就得需要各种封赏,杂号将军的含金量也在逐渐贬值。
至于关东诸侯有没有权力任命刘备为奋武将军,其实是有的。
汉代采用的是察举制,也就是主管某个部门的长官,可以自行征辟属官,虽然名义上还是举荐。
至于同级别的官员,他们也是有举荐权的,而且一般不会被皇帝驳回。
毕竟政务和人事任命权都在尚书台,皇帝又不可能熟知每一个官员的能力品性,所以官员的来源就是同僚举荐。
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一个惯例,一旦某位官员保举另一人为官,十有八九就要成了。
关东诸侯举荐刘备为奋威将军,哪怕任命诏书还没下达,刘备已经可以对外自称奋威将军了。
所以,刘备才会这么高兴。
可张恒却很快发现了华点。
如果没记错的话,如今的曹操,好像是行奋武将军的官职吧。
如今他又给刘备弄来了一个奋威将军,两个官制仅一字之差……
嘶……细思极恐,细思极恐啊!
老曹不会是对刘大耳有意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