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维尔挑眉——这话非常大胆,要知道这年头没人认为历史是一门独立学科,认为这就是修辞学的补充部分,用来增强语言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根本称不上是独立的学问,不能和前两者并列。
“我正是需要你做和历史相关的工作,我参加了整场帕尔菲战争,做了战争记录。但是我的拉丁语不太好,写起来干燥无味,所以我需要一个人给我润色,你觉得你能做吗?”
听见“帕尔菲”一词,普罗柯比表情一僵,但他最后还是点头同意:“虽然不想这么说,不过您找我很对,我在凯撒利亚出生,并且在那边居住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战争爆发我才不得不来到罗马。我非常清楚那边的风土人情和大概的政治状况,对战争的整体情况也有所了解,罗马城里应该没有比我更合适的人了。”
普罗柯比确实是巴勒斯坦出生的人,因此也算得上是专业对口。
“战争日志非常重要,算是机密文件,所以需要请你到专门的地方进行修改,这样可以吗?我会在弗拉维乌斯家族的宅邸之中妥善接待你,如果你证明了你的能力的话,我会将你招为食客。如果你有志于政治,我想这会是个不错的敲门砖。”
普罗柯比连连点头:“没问题,没问题。”
这待遇已经是非常给面子了,做好了就能成为皇子的食客,哪怕这個皇子再水再有名无实,他也是罗马权利阶层中的一员。
-------------------------------------
从那之后,每天下午普罗柯比都会抽出来一段时间拜访奥维尔,然后他就会在弗拉维乌斯宅邸中对奥维尔的文章进行润色修改。
普罗柯比对于奥维尔的作品评价很不错,并不是虚情假意听来肉麻的那种拍马屁,他是真心实意这么说的。
这年头的史学作品大多过分修饰,文学性太强而压过了真实性,而且写作者往往对战争的环境没有很深刻的了解,所以写出来的东西有时候很不真实。
奥维尔的拉丁语口语水平很不错,毕竟天天都要用,至于书面水平就很一般了,不过他的日志胜在精准、详实,没有多余的信息干扰,但该有的信息都有,阅读者可以很直观的了解到整场战争的始末。
“只要轻微的润色和修改,这就是一篇合格的作品了。”
普罗柯比如此评价奥维尔的战争日志,对这份工作也很满意,能有优秀作品出现他恨不得如此。
短期内《帕尔菲战争》就能成书,这段时间奥维尔也没闲着,他频繁往来罗马城和它附近的港口城市奥斯提亚,并且再那边又雇佣了几个木匠、船匠和铁匠,开始让他们对自己的小商船进行改造,朝着客船的方向努力。
其实也不难,无非就是把装货的地方变成装人的,然后再改造的舒服一点,让人在里面不会感觉太难受,奥维尔的船几乎都是帆船,人工成本不高,空间剩余也比较多。
这种船只需要频繁的靠岸进行补给和休息,不能支持远海航行,同时也扛不住大风浪。但是在奥维尔看来这个就够用了,他也不想跑远海。
这个时期的人员流动没多频繁,普通人基本上不会满世界乱跑,有这个需求的大多是比较富裕的人,而具体到罗马的情况来说,亚平宁半岛的人主要只会往希腊和小亚细亚那边跑,主要目的是旅行、求学、探亲、经商等等,希腊对罗马人来说一直都有种吸引力,这里是地中海世界的文化思想中心,也是重要的经贸地区。
所以这事情就简单很多——只需要经营靠近希腊的那几个港口城市,在那边经营几个旅店或者类似的东西,然后在希腊的几个重要城市设立接应点,让两地的旅客可以相互往返,事情就算初步完成了。
奥维尔想要像旅行社那样,提供某种“一站式服务”,帮客户把通关凭证、客船、旅店、餐饮等等基本的东西全部处理好,客户只要花钱,几天之内就能动身,从罗马前往希腊的大城市如雅典、德尔斐、罗德岛、以弗所等等。
一般人实行起来肯定有难度,这在古代不知道要打通多少关节,奥维尔就有个显著优势——他爹是皇帝,一路上只会被大开绿灯。
-------------------------------------
一次家庭晚餐,奥维尔看似无意的对蒂雅提起这件事情:“说起来,最近这些年退伍的老兵很多吧?”
蒂雅对此如数家珍:“是啊,正好到年头了,有一批人退伍,前几年刚领完退伍金。”
“他们的安置工作好像不怎么好?”
蒂雅叹了口气,也是对此非常头疼:“一直以来都不太好,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当殖民者前往边缘行省的,更多的人都愿意留在罗马这繁华地方。有家业有田产的还好,不至于无事可做,但剩下的可就麻烦了,罗马城一直都有大量人涌入,这些人年纪大了竞争不过年轻人,不好找到岗位。”
翻翻罗马历史,会发现有很多人都在不断强调荣誉、美德还有责任感,跟吃不饱饭的人画大饼谈理想是没用的,罗马军团兵能强调这些的原因很简单:他们待遇确实挺不错的。
按这个年代的标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