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1. 书趣阁
  2. 其他类型
  3. 穿越1988,带领全家奔小康
  4. 第121章 思路和改变
设置

第121章 思路和改变(1 / 1)


宋如岚发现,在省城里的零售商店,尤其是无处不在的夫妻店,基本是充当了当地小型“百货商店”的角色。这类店里,销售更多的是当地特色商品,甚至是蔬菜、粮油、烟酒等。

而宋如岚创立一家便利店品牌,只有做到了因地制宜,才能在省城这个城市中实现规模化发展。便利店没有‘卖什么、不卖什么’的固定模式,适应本土的便利店应该花时间、花精力研究自己顾客的需求,研发出适合本地特色的商品,结合当地的饮食习惯与外资便利店形成差异化才会有丰厚的回报。

而省城这些夫妻店型的小卖部往往没有明确的重点经营品类,什么都想卖,商品同质化严重;但有些来店里的顾客,却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商品。便利店更应该做的是精简单品,找到符合商圈顾客需求的产品,提高他们的购物频率和客单价。

宋如岚思索在创建品牌的过程中,便利店规范化、精细化、个性化转型成为必然。但最难的不是怎么去做,而是如何改变思维方式去做。

所以便利店主流顾客形式,决定了一家便利店的主流商品配置。有些便利店开在热门商圈的商超以及写字楼周边,主要面向年轻白领,售卖鲜食和自有品牌产品,再配以饮料、零食及其他生活用品等。

这些商圈附近便利店里的零食类商品的毛利率大约有30%,而某些鲜食品类的毛利率却能达到50%。但开在居民生活区的便利店,高毛利的鲜食基本上很难卖出去。

这并不难理解,一位逛街的年轻人去便利店买份盒饭当做午餐,但对于多数住家人群来说,回家吃顿饭是很方便的事,便自然不会在便利店解决午餐。而鲜食的保质期一般只有三天,这对供应链的要求极高;对便利店来说,在销量跑不出来之前,就在当地做鲜食工厂、搭建供应链,显然也并不划算。

宋如岚把这些问题想明白后,对调研的两个地址有了更深的认识,回到公司后调整便利店项目的运营方式,对选址地点不再强求买商铺,能租的只要租金合理且商铺位置合适可以考虑租赁;同时租好物流库房,搭建配送供应链,让每一家便利店做到既有统一的标准,又能因地制宜适应各地段客流的特性。

这一套组合拳要实施精准是比较困难的,但宋如岚给自己定这么高的标准就是要把便利店的品牌一炮打响,还要让便利店可持续发展,这是一项艰难的挑战。

公司员工在宋如岚的带领下重新做好了便利店的运营企划,连锁便利店的品牌也设计完毕,“优客来”便利店的宣传页也印刷完成,现在的工作就是兵分两路:一是尽快建立公司直营的两家便利店;而是完成供应商招商和物流建设。

宋如岚对物流的建立设想是因为对便利店数量的发展基础上,24小时便利店以网点多便民为营业特色,自建物流配送的好处是降低物品的成本。公司作为便利店供应链的顶端,采用大批量进货的模式降低商品进货价格,采用自我配送方式把货品配送至便利店,表面上看是增加了人工和运输成本,但商品配送到达一定规模的时候,物流配送的成本分摊到每个商品反而会下降。

所以宋如岚的策略就是在短时间里把“优客来”24小时便利店开到足够多的店,形成规模效益,利润率就会上升,让便利店成为能够赚钱的行业。

因为物流仓储的建立需要投入的资金较大,宋如岚手里的流动资金捉襟见肘,就想到把培优的股份转让出去。宋如岚把这个意思给培优合伙人申达新一说,申达新就表示自己有意收购。

申达新以前一直做外贸生意,自从投资培优辅导机构后,愈发发现教培这个行业非常有潜力。所以把其他的生意都停了,专心发展培优辅导机构。培优在申达新的努力下已经走出省城,在邻省的分公司机构已经招生运营,下一步打算把培优开到京市和海市。

所以申达新毫不犹豫地接过宋如岚手里的股份,宋如岚也利用培优机构赚来的第一桶金来发展自己的便利店事业,这样解决了资金紧张的情况。

魏启明是知道宋如岚对培优辅导机构的看重的,毕竟是宋如岚到省城开始的第一份事业,而且魏启明看过培优机构的财务报表,这是一个利润高、有前景的行业。现在宋如岚为了便利店运营说卖就卖了,不禁佩服宋如岚的决断。

宋如岚有清晰的对自己事业的规划,而且对遇到的困难想尽一切办法去克服,因为这种难得的品质,所以才能在省城商圈快速打开市场,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除了魏启明,家里其他成员对宋如岚把正在赚钱的培优机构易手都不能理解,母亲刘秀琴规劝宋如岚稳扎稳打,不要冒太大风险;大姐宋如芳挺着马上要生的大肚子,帮忙分析宋如岚进入便利店行业可能会遭遇的困难;舅舅舅妈听说宋如岚资金周转困难,说自己还有点积蓄可以用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