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在京里住了几天的事,被跟着二太太回来的下人告诉了大太太。
王大太太还是那句话,二太太飘了,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重了。
简直跟当年离开家进京时一模一样。
到了现在还想挑拔离间。
那位想来大太太这边讨生活的下人,跟着二太太这些年,本事没学到,背信弃义倒是学得十成十。
原本以为大太太会看在以往的情份上留下她。
岂知,大太太听完,淡淡道:“咱们家庙小,放不下您这样的大神。”
这位怎么说呢?
跟墙头草也没什么区别,当年二房要进京,大房坚决不同意。
这位连夜跑到二太太跟前表决心,因为她觉得京里更有前途,如今,二房落破回来了,眼看着二房不行了,这位又来投奔旧主了。
原来想着,把二太太和宁家闹掰这事在大太太跟前卖个好。
岂知,大太太根本就没想要她。
这事被二太太知道后,第一个辞退的就是她。
想到此,大太太冷哼一声,随后朝宁林招了招手,“林儿快来吧,坐了这么长时间的船,肯定又累又饿,今日可得好好给你们补补。”
王大太太说完,就目不转睛地盯着二太太。
宁林被她抓着也确实挺尴尬,一听大舅母招唤,立马就有了离开的借口。
二太太只得咬牙把人给放了。
不过她还不死心,“林儿,一会吃完饭来舅母这儿,舅母有话与你说,你两位表哥也有许多话想与你说。”
也不知道宁林听到没。
大太太见宁林走过来,也已经开始嘘寒问暖了。
大太太准备的很齐全。
宁桃和宁林他们这些孩子一桌。
也给大牛他们在隔壁准备了一桌,二房夫妻都不走,还把家里的两个儿子给喊了过来,虽然挤了些,但是一群人倒是三桌还坐得开。
二房一家人似乎都商量好了。
王二和弟弟一来,就一人抢在宁林一边。
宁桃也被大房的两位表哥夹在中间。
两兄弟对视一眼,好家伙,王家内斗居然如此严重。
也亏得宁棋没来,不然都不知道怎么分了。
现在想想,王二太太瞧不上他,处处没好脸,怕也是因为他在这边与大房交好有一部分原因吧。
吃过饭,二房四口,非要把宁林拉去家里坐坐。
宁桃噎得不行。
得勒,刚才还想着跟宁少海商量一下,不行就把给大房带的礼物给二房匀出去点,现在好了,人家根本不搭理他。
还试图分化他们两兄弟,于是,宁桃一抹嘴,分你个毛线啊。
宁林过了二更才回来。
宁桃早就困得受不了了,硬撑着等他回来。
宁林也困,但还能撑得住。
听到门响,宁桃猛地抬起头,“可算是叙完旧了。”
宁林苦笑,“叙什么旧呀,想让我帮忙说道说道,让三表哥和四表哥去县学读书。”
杨柳县的县学还是蛮大的,正经接收的学生是中了秀才的,不过为了提高科举率,临近县试的前一年,都会招收一些来年准备参加县试的学生。
因为宁少源的关系,大房这两位表哥一直都在县学读书。
平时给他们上课的,除了教谕之外,还会有举人和秀才,师资方面确实比外面的私塾好。
而且统共也才有两个班。
招收三十名学生。
宁林要进去,宁少源是一早就与教谕打过着呼的。
谁知道,王家二房也从京里回来了。
当时宁家一行人离开王家时,宁桃是没瞧见,宁林却是亲身经历了的。
他们这个二舅母着实闹得不好看。
王氏接到宁少源的信。
如果有可能就阻止二房与秦公公来往,若是阻止不了,就与二房划清界限。
王氏虽没读过什么书,但脑子和老太太一样。
什么事情一点就通。
自打宁桃走了之后,她就与老太太说了二老爷的事。
老太太也找二老爷谈过,不过当时四皇子和贵妃势头正盛,二老爷只觉得自己前途一片光明,妹妹和母亲说什么,他都是那句话——搭上了秦公公这条线不亏。
最后亏大发了吧!
铺子、宅子,存款全没了。
一家人还差点被卷进去,脑袋搬家。
灰溜溜的回了乡,还生怕上头派人查下来找到他们,最后受到牵联。
也极有可能,这事闹得太大,牵联太多,再加上三皇子的求情,他们这些边缘人士,才逃过一劫。
据说当时二太太还骂什么宁桃是祸水,一个孩子硬是拆散了一家人。
说什么王氏别后悔,他们家以后发达了,王氏别上门寻亲。
出了这个门,以后就不再是亲戚云云的。
不等王氏反悔,二太太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