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1. 书趣阁
  2. 其他类型
  3. 红楼之挽天倾
  4. 第九十二章 兹事体大
设置

第九十二章 兹事体大(1 / 2)


变法图强,兹事体大,如何不屏退左右?

但凡有只言片语传出,贾珩还未科举入仕,就会引起文官集团——朝廷三党的警惕、仇视。

纵观青史,变法是要流血的!

正如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所言,“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有之,请从嗣同始。”

康有为也道:“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有之……请自嗣同始。”

嗯,这个吧……

贾珩方才提及变法图强,殿中除崇平帝外,内监、宫女尽数屏退,即为此故。

甚至就在刚刚,崇平帝都要当没听过变法一事,而借口以书稿之事,赏赐贾珩绢帛。

当然,崇平帝崇尚节俭,赏苏锦二十匹,比起平日,已然是颇见大方。

其实,历史没有新鲜事儿,如崇平帝这样的帝王,一开始问贾珩宋明之亡,就是深刻察觉到如今的陈汉,已处处见宋明之弊,唯有变法图强,才能长治久安,绵延国祚,但如今的大汉……

崇平帝温声道:“弘文馆四册古籍,有一册,为前宋王临川的奏疏集选,你可以慢慢看。”

贾珩闻言,心头微动,拱手说道:“多谢圣上,只是草民还有一不情之请。”

崇平帝诧异了下,笑了笑,道:“何事?”

贾珩道:“草民于边事颇感兴趣,可否得以允准,查阅本朝幽燕之地方志、舆图,军兵,关隘,以及历次对虏战事,如辽东一战。”

贾珩要查阅这些资料,为边事具体而言,这是

崇平帝一时沉吟,心头微动,凝眸看着对面的少年,他记得先前戴权送来的侦报上,贾珩的确是向京营一位骑将学习骑射之术。

这般一说,这贾珩诚是实干之才,方才其提到携煌煌武功,以变法图强,已然是身体力行。

说就天下无敌,做就无能为力,这是一些只会夸夸其谈,眼高手低的书生。

然而贾珩见陈国弊,条陈方略之前,就已身体力行,在崇平帝眼中愈见性情朴拙,脚踏实地。

贾珩道:“草民方才所言,边事之难,唯在三患之首要,圣上欲治平天下,草民愿略输薄才,以济边事。”

他打算写一道策疏——。

这道策疏,需要大量的材料支撑,只有此策一出,才算彻底奠定闻达于天子的政治目标。

事实上,很多人都会以为策疏,都要长篇大论,或还以为君臣奏对也要长篇大论,但实际的情况,君臣奏对往往都是字斟句酌,少说多思。

为何?

因为一来多说多错,少说少错,二来,只有面对的是什么都不懂的人,才需要给他从概念、定义说起。

而同一认知层次的对话,往往是简明扼要的,说得多,反而分散了对关键问题的注意力。

方才他在提及大汉三患,每一个都能延伸出许多东西,但没有必要,因为崇平帝比他更清楚,此为心腹之患。

但这种东西,非宰执、枢相统筹全局者不可窥见,他能说到大汉三患,已可心照不宣,简在帝心。

当然,提及变法一事,也是试探崇平帝。

值得一提的是,王朴的也只有寥寥几百字,然而字字珠玑,所定之方略,先易后难,取南唐财赋之地,或有后世之人言,就这?我上我也行。

然而就这,世宗柴荣深以然之,以之为国家方略,北宋就完整执行了此方略,但是……至高梁河车神,幽云终究未复。

收复河湟之地的王韶,书就的,如以宋史记,也没有长篇大论,都是切中肯絮的拙朴之言。

崇平帝沉吟了下,看着对面的少年,道:“舆图、方志以及敌虏之细情,皆在兵部职方司,晋阳,你让夏侯莹协助贾珩入司收集图文。”

贾珩闻言,拱手道:“谢圣上。”

崇平帝见此,也摆了摆手,似是神色疲惫,说道:“晋阳,送贾珩出宫。”

目送贾珩以及晋阳长公主离去,崇平帝面色幽幽,轻轻叹了一口气。

变法图强,谈何容易?

如今的大汉,朝廷三党之争事烈,虽被他以强势弥合,但如欲变法图强,重定经纬,正如贾珩所言,利受其害的士绅官僚,势必沸反盈天,若再得野心之辈串联……社稷危矣!

说来说去,还是军权,四王八公……

崇平帝目光明晦不定,在心头盘算着,如果以贾珩袭宁国之爵……

愈想愈是妙不可言,贾珩是宁国旁支,如果袭爵,势必不能见容于贾族,不能见容于武勋,更可分荣宁二府在军中之势。

一旁的戴权,低声说道:“陛下,娘娘打发了人,请陛下摆驾坤宁宫用晚膳呢。”

崇平帝收回思绪,一边起身,一边说道:“最近让内卫暗中护着贾珩,不要让他被奸人暗中加害。”

贾珩此子方才一番问对,让他想起一个人——前汉贾谊。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