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1. 书趣阁
  2. 其他类型
  3. 济世凡医
  4. 第305章 人之初
设置

第305章 人之初(2 / 3)


根了,一到冬天就扣扣咳嗽。那时候孩子也多,也没人管,没人看啊!后来就落了这么个毛病,后来自己挣钱了,我还记得当年偷那个老太太一坛鸡蛋,所以只要是我一回家,我就给那个老太太带各种吃的。老太太高兴的不行,对我是赞不绝口,可是也弥补不了我当年犯的错误。”

“再后来结婚之后,我媳妇说我这个毛病得治,我才去医院治,开始吃各种各样的药物。但是我说实话,我吃了这么多年的药,几乎是没有什么效果,有效果也是强点有限,但是我吃了3天你给我的药,整个人舒服多了。我真的这么多年,从来没有这么舒服过!”

叔叔闺蜜的话不是假的,江云初确实可以感受到他发自肺腑的这种开心之情。

“叔叔,您信任我,我是非常开心的。”

江云初挺开心的点了点头。

说实话,四十几岁的男人。

就因为三付药,能够跑过来对着自己掏心窝子的说自己小时候干过得窝囊事,这个就让江云初感觉十分的不一般。

最起码此人是个心胸豁达,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的人。

这让江云初异常佩服。

这就不得不提到。

那句千古名言了。

人之初,性本善。

对于人之初,性本善一句,

古人也不全是秉持一种观点的。

例如告子等人就提出来,人之初,性本恶的这种说法。

意思是说人生下来,其实都坏的。自私的,至于所谓的善念,包括仁义礼智信这种东西,都是后天教育学习而成的,而不是天生刻在骨头里的。

其实笔者本人倒是并不推崇这两种观点。

我认为,人之初,并不分善恶。

但是认识黑白好坏的能力确实是后天教育出来的。

而不是先天带的。

这也就是说,大成至圣文宣王为什么强调礼乐的道理。

当然了现在讲究人人平等。

就不提倡那种封建的等级制度了。

但是,仁义礼智信那是传统美德。

人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最难得了。

这是底线也是最高标准。

我不喜欢被骂,我不骂别人。

我不喜欢劝酒,我也不劝别人喝酒。

这种事情需要的是后期学习才能拥有和掌握的。

所以教育的意义不仅仅是教人知识,而是传授人道德素质。

可以没有文化,但是不能没有素质。

坏种确实是有,极其少见。

人刚刚生出来的时候,就是完全凭借本能的一种“小动物”而已。

在医学上,有一种说法,叫吮吸反射

吸吮反射(Suckgrefle)是哺乳动物及人类婴儿先天具有的反射之一。这一反射在出生时便已形成,刺激第18周的胎儿,便可以观察到唇部的吸吮动作。婴儿出生后吸吮反射便很明显,并延续4个月此后这一反射逐渐被主动的吸吮动作所替代。

也就是说,人生出来。

还是小动物生出来,第一个事情就是要吃饭,就是要活着。

就这么说。

一个小孩子生下来,他是不知道谁是妈妈,谁是爸爸的。

谁把吃的凑到他嘴上,他就只管吮吸,然后吃饱,长大。

这是一种本能。

只有等他长大了,才会学习各种各样的事情,各种各样的知识。

孟母三迁。

这个故事大家都知道吧。

小孩子是不知道什么事情是好,什么事情不好,什么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需要经过人为的后天的努力和学习才能够把这个事情做好。

才能知道什么是忠孝节义,礼义廉耻,什么是仁义礼智信。

当然了,长大以后形成了世界观。

又接触人。

很可能会发生变化。

那么这个情况就是这样的。

但是从小有一种坚定而又正确的世界观是必不可少的。

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基础牢固了,以后遇到什么事情了,自然能够坚定自己的信念。

学中医也是一样的。

我们把一个事情做好是不容易的。

尤其是在学中医的路上。

相对于西医来说。

中医学起来,知识点多,庞杂,需要背诵和记忆的东西多,而且多拗口且不容易理解。

学个两年三年,开出来的方子不一定管用,还容易被人说是“有意无意的骗子”。

比如拿“大医习业”里来说,这个中医需要学多少东西,大家就一目了然了。

“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于医道者矣。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