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行吧。那我就大概讲一下,这个地黄丸的功效。”
“这个最早的地黄丸是,应该是崔氏八味丸,现在也叫桂附地黄丸,这个被记载在张仲景的书中。为什么叫崔氏八味丸呢,因为这个老崔家在那个时候比较牛逼,过得比较强大,属于这种世家大族,这是人家家里家传的秘方。后来不知道怎么给弄到医圣手里来了。”
“医圣境界高,为了治病救人啊。就给这东西传出来了,但是传出来行,一般不改人家的商标,所以就搞了一个崔氏,的名字,类似于现在的商标一样。但是现在的就不叫崔氏八味丸了,就改成这个桂附地黄丸了。”
“这个钱乙,也就是写《小儿药证直诀》的这个医圣,儿科圣手,在这个八味的基础之上,去肉桂和附子,两味药,脱胎六味地黄丸,为的是治疗小儿的发育迟缓,囟门迟闭。所以一开始的时候,这个药,是单独为了给小孩设计的。”
“这个六味地黄丸大火,就是因为那句,治肾亏,不含糖。但是六味地黄丸确实是治疗肾亏的。因为肾精亏虚,就会导致五迟五软小儿发育迟缓,囟门迟闭。所以大人也是一样的,肾精亏了之后,就是会导致腰腿酸软,头晕乏力。”
“肾精亏虚就是肾阴亏虚,因为精是有形的之物,有形之物,就是可以统称之为阴的。”
“所以也就常见了人们说的,阴虚。会导致五心烦热,手脚心发热,人盗汗出汗。”
“但是这其实是一个数学问题。谁包含谁的问题。阴虚。会出现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但是,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就一定会是阴虚嘛?这个问题是不是应该考虑一下!”
江云初条理性强的给男子讲解道。
男子听了之后,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示意江云初继续说。
“那么六味地黄丸呢,在后来人的发展上,就又有了很多变化。有加味的,也有减味的!”
“你吃的,知柏地黄丸,就是在其基础上,加了,知母和黄柏两味药。”
“知母,在《神农本草经》中说其味苦,寒。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后来人们精炼了一下语言,总结了一下他的意思,说是能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黄柏呢,《神农本草经》说是味苦,寒。主五脏,肠胃中结热,黄疸,肠痔。止泄利,女子漏下赤白,阴阳伤,蚀疮。后来人们总结了一下它的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所以六味地黄丸加了这两个药之后,就是在养肾阴的基础之上,然后加了一些清热的功能,因为阴虚经常生火,所以这个在上面的基础上有更强的清火气的功能。”
“然后就是你说的,杞菊地黄丸。是在这个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了菊花和枸杞。”
“菊花,在《神农本草经》之中记载味苦,平。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
“枸杞子,《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味苦,寒。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
“这两味药加在一起,更加提升了补精气的能力,而是菊花引药上行,明目清风,这个药对于,眼睛干涩,头晕目眩的,效果更好。”
“然后还有一个就是济生肾气丸是在崔氏八味丸的基础上,加了牛膝和车前子,为的就是更加引火下行,通利小便,对于水肿的效果很不错。”
“还有,麦味地黄丸,加麦冬和五味子的。”
“麦冬《神农本草经》味甘,平。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久服轻身,不老不饥。”
“五味子,《神农本草经》味酸,温。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
“这个加了麦冬和五味子,治的是,阴虚引起来的咳嗽,吐血。咳嗽吐血。肺络受损的。”
江云初把大概上常见的这些地黄丸都给这个男子讲了一遍。
“神了!听明白了!听明白了!”
男子开心的笑了,然后从裤兜里哗啦啦掏出一瓶麦味地黄丸放在了桌子上。
“这是我对于我这个阴虚火旺的毛病最后的倔强了!我刚刚买了一瓶麦味地黄丸,还没拆封呢!看到你这个有个医馆,心想着进来看看,能不能听听你们专业的中医讲的!谢谢啦!兄弟!”
男子对着江云初抱了抱拳,然后把手放在了江云初的脉诊包之上:“来吧,我就信着你了。请你赐方子!”
江云初觉得这人挺有意思。
便也没有拒绝,把手指搭在了此人的手腕之上。
此人脉象,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快不慢。
唯有一点,尺脉稍微弱一点点。
但是现在时节已经入冬了,尺脉弱一点点是正常的。
甚至整体的脉象沉弱一点点就都是正常的。
因为冬天之气在收藏,人体与天时感应,整体也处于闭藏状态。
“你这个脉象,不是有毛病的样子啊!”
江云初挠了挠头。
“啊?!哈哈。那咱们咋办啊?我这个就是热啊!潮热。盗汗啊。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