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1. 书趣阁
  2. 其他类型
  3. 所有人都看了剧本,除了我[穿书]
  4. 第112章
设置

第112章(1 / 3)


八月底,旭王上奏请求重查九年前废太子巫蛊案。

朝野哗然, 纷纷担忧旧事重提, 再次重演当年惨案, 牵连无辜。

经过朝堂之上诸方拉锯, 最终于九月初九, 废太子忌日, 皇帝下令由六扇门彻查此案。

经此一事, 旭王贤德仁义之名更盛。

王相一党再提立储之事, 吴副相一派难以抗衡,帝王不置可否, 仓促下朝。

九月中旬, 多地相继爆发出天灾**,起义军如雨后春笋冒出。

民间歌谣传唱, 龙王昏聩, 误杀龙子, 天降恶兆, 人神共愤。

坊间频现谣传,纷纷说当年巫蛊案乃子虚乌有之事, 是皇帝宠爱妖妃,又忌惮太子长大威胁自己的位置,坐视妖妃诬陷皇后, 使得太子惶恐,被奸人趁虚而入蛊惑,求助神灵, 因此,被东宫属官诬告为行使巫蛊惑上。

真真假假的话语,结合当时后宫之中,云妃尚且还是云美人,确有因为皇后善妒帝王专宠云美人,而害得云美人流产,落下病根,多年不能有孕之事。

帝王亦因此迁怒厌弃太子,以至于巫蛊案发之后,连连陈书痛斥太子,拒绝面见太子,以至于,太子竟没有机会为自己辩白,惶恐之中多次昏厥,最终罪名坐实,最下令囚于封庄陵园,名为守灵,实则是幽禁。

再两年后,太子发疯陈书痛斥皇帝昏聩,帝王气怒,言辞愈厉,甚至有父子缘尽,此生不复相见之语。

太子接旨之后,当夜便含恨自裁而亡。

但现在,废太子一案重查,有棺椁之中的血书作为直接证据,表明两年前,太子上书并非是痛斥帝王的忤逆不孝疯癫之语,而是祝祷帝王生辰。忆及少年时候父慈子孝,悔过自己当年形迹不慎,平庸无能,不能担当太子之责,且为小人所惑,做出让父皇伤心之举。请求有生之年,能再见父亲膝下,哪怕作为一介庶民也欣喜安乐。

然而,帝王得到太子陈书,却说出如此绝情之语,叫太子绝望惶恐,最终以死保全父子之情分。

虽然知情人都知道,七年前,老皇帝收到的太子陈书与废太子血书出入极大,很可能是中途被歹人掉包,但民间传言却不信,只说这是皇帝推脱之词。

于是,各地天灾**,便被谣传说是皇帝不仁,天降神谴。

甚至还有说老皇帝沉迷丹药神异,故意害死妻儿,换来自己长寿。否则,他如此老迈昏聩,为何还迟迟不立储君?

谣言纷纷,皆认为老皇帝该下罪己书,早日退位让贤。

虽然是登不得台面的魑魅魍魉之语,但传到了老皇帝耳中,却还是叫他又病了一场。

病中的老皇帝夜不能寐,喜怒无常,连云妃也避而不见,唯独小皇孙慕容辰羲,被斥责了,也不哭不闹,避着那些看守的人跑进去,在老皇帝的斥责下,走过去抱住他。

盛怒时候,面容威严骇人的老皇帝,天子一怒,便是云妃也要小心屏息,但那小小的心智比同龄人晚熟两年的小孩儿却不怕。只当他是个伤了心被人欺负了的老小孩,软软瘦瘦小小的身子抱着他,静静地给他抹眼泪。

老皇帝抱着他,哽咽出声……

不用说,搞出这些舆论谣言的,自然是旭王。

至于诸葛霄在其中出了几成力,那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因为慕容辰羲,老皇帝好悬没有被儿子的操作给气死,病了也不至于起不来床。只是不见人,也不上朝。只让副相传达自己的旨意。

如此,朝堂上王、吴党争愈发激烈。

慕容辰羲和老皇帝在一起,晏无咎自然也就不用日日入宫了。

就算去了,也见不到慕容辰羲一面。

旭王这边春风得意声势浩大,俨然民心之所向。

他自然忙得紧,一面随着六扇门的调查进度,不断放出一些内幕消息,持续凌迟刺激老父亲的心,一面叫谣言舆论朝着他的期望演变,一面利用各地零零碎碎不成气候的起义军,分散京中军力布防,一面开始锐意进取。

做这些的时候,旭王最防着的人不是死了崔权的崔家,也不是连皇帝面都见不了的云妃,而是屡次三番欺骗背叛自己,但在关键时刻又助了他的晏无咎。

老实说,若是换了任何一个人这样几次三番欺骗于自己,旭王早就不管不顾先杀了他。

但是,晏无咎行事太邪,他虽然骗了旭王,最终结果却是帮了旭王。虽说有他自己的心思在内,但这杀心也不得不减缓三分。

更何况,此人现在是慕容辰羲的人,禁军十二卫之一的指挥使,别说轻易杀不得,若是用好了还是一大助力。

旭王的幕僚都因此争执不下。

有人认为就算现在动不得晏清都,起事时候也要先杀他祭旗。

有人认为晏清都罪不至死,如今天下都知道他与王爷相识于少年,这么多年一直为王爷所用,想必换了老皇帝和崔家之流,也不会再信他,杀他反倒败坏王爷名声,不若囚禁此人,等事了之后再决定不迟。

有人认为,王爷可以将计就计,利用晏清都此人释放一些迷惑性的假消息,一方面考验此人是否当真为王爷所用,一方面可以掩护我方行动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