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樊父这才细细与三叔樊明道说了办作坊的事, 恳请他留在作坊里做帮手, 负责打造安放唇红膏的小礼盒之事。
樊父道:“三弟, 开作坊这事, 你莫怪二哥紧紧瞒着你, 实在是要你没了退路, 你才能狠下心跟那边断得干净……若是藕断丝连的,只怕日后还有许多麻烦。”
樊明道自然明了,自家二哥的这么个作坊定是吃了许多苦头才能办成,若是与那些贪得无厌的人纠缠不清,怕是要被他们抽空。
想到二哥如此设身处地地替他考虑了许多, 樊明道心中难免感怀, 目光泛泛,正欲开口道,却被樊明义摆摆手打断, 只闻樊明义说道:“亲兄弟, 莫说客气话, 且一起把这作坊办起来罢, 日子总归是会好起来的。”
樊明道点点头。
三叔一家的住房安排的是作坊大门侧边的两间单房, 本就是作坊自带的, 只不过仔细改造了一番, 瞧着更敞亮了一些。
樊明道进去一瞧, 只见各类家具家什一应俱全, 与豆腐坊那边比起来, 可真是气派了许多, 连地板都是铺了青砖的。
三叔出来后连忙摇头,不愿进去住,拒绝道:“二哥,掇拾得这么好的房子,你让我怎么好意思住下?这屋子可比豆腐坊那头敞亮多了,家具也气派,你还是留着给自个住罢,我去找个柴房收拾一二就能对付,一家三口又占不了多大地方。”
一旁的樊明义笑笑,劝道:“三弟,你莫以为我和你二嫂把这房子给你住是便宜你哩,这么大个作坊,夜里总该要有人在这守着……你二嫂她有了身子,肚子眼瞧着一日比一日大,睡眠又轻,可经不起折腾,还是豆腐坊那头清静,更适合养胎。我们盘算着,等作坊开起来,这小家伙也差不多该出来了,到时候作坊里的一众事务怕是你们两口子要帮着担当,这么算下来,还是我和你二嫂占你便宜咧,哈哈哈。”
顿了顿,而后樊明义又打趣道:“这是给你的重担,可不能推辞。”
樊明道这才肯应下。
随后樊明道驾着马车去老丈人家将冯氏母子接回作坊等事,不作细叙。
……
……
傍晚时分,河畔吹来悠悠长风,拂得柳条飘起。
落日余晖斜射在清湾河面,一片波光粼粼,几个贪玩的娃在山坡上跳着窜着,要去捕那低飞的蜻蜓。
远处的田埂上,不少农妇趁着傍晚时分的凉快干农活,或是拔杂草,或是给田里下农肥。
一些赶早的田蛙已经开始鸣叫,呱呱一片。
此时,樊凡正在河畔的石板台上苦练毛笔字。
前世那种快节奏生活下所学的“速背速记”、“海量题法”,在大明科举一道上似乎并不实用,于是这几日,樊凡无论是在背书或是写字上,都试着放慢自己的节奏。若只是一味追求速度,一遍遍练下来,手腕肌肉形成了记忆,只怕到时候要改起来会更难。
樊凡此时年岁还小,气力小,光是执笔稳当就很是不易,虽已经用了相对硬的狼毫,可笔尖方向仍是不好掌控,还不时地分岔。毛笔字起笔和收笔多有讲究,不同的笔画又有不同的手法,这样论下来,又增了不少难度。
虽傍晚已是清凉,可小胖子的鼻尖上还是冒出了一层细汗。
“瞧,是个小郎君在练字哩!……”河畔边上的小道上,不时还是会有些人经过,或是砍柴归来,或是进山猎野归来,都特意压低了声音,脚步也放缓了许多,生怕会影响到石板台前练字的樊凡。
无他,一种对读书人的敬意罢了。
即便是没得功名,仅是识字,看得书信,便是了不得的。
……
等再晚一些的时候,不少农妇做好了晚饭,可贪玩的娃还在田里、坡上蹿着,农妇站在家门口,扯着嗓门朝田间吆喝一声“崽子,回家呷饭啦”,遇了对面的山又传回来,半条村子都能听到。
“来咧!”
不一会,灰头土脸的小子就会蹿回到家门口,嘴里嚷嚷问着今晚吃些什么。
樊凡倒是羡慕这般单纯的农家生活,只是体内有了玲珑心,却是无法真的天真懵懂,所选的道路注定要更艰长一些。
半个日头都藏在山下了,天要暗了,樊凡也收拾好自个的毛笔和水筒,到河边洗了把脸,才慢悠悠地往豆腐坊那头走。
出来的时候,娘亲说了,三叔一家难得从老院分了出来,两家人今晚要在家里吃顿好的“团圆饭”。
实在是乡下的空气干净,樊凡在院子外头就闻到厨房里飘出来的菜香味,樊凡笑笑,这样香浓的味道,怕不是娘亲做的。
他娘亲的手艺着实一般。
进去一看,果然,三叔三婶在厨房里正大展手艺,爹爹则沦为了负责端盘的,至于娘亲,在屋前趁着最后的日头缝虎头鞋呢。
只见院子架好的八仙桌上,有了红烧兔肉、腊肉笋丝、酱茄子、拌木耳几个菜,厨房里头还有没端出来的,闻上一口,只觉食欲满满。
令樊凡意外的是,往日里见了肉就流口水的二哥樊广,此时竟没有围在饭桌前,莫不成还有什么能比这一桌子的菜更吸引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