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惭愧,之前发表文章是想要给人启发,没想到却是苏葵小同志给了我启发……”
宋万章更奇了,能让一向以评论犀利,坚守观点的徐奚年说出这样的话,这可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他忍不住把目光放在苏葵身上。
这个真正处于风暴中心的人,面对这样的大风大浪,却依旧神色淡然,面不改色,小小年纪有大家之风啊。
他笑道:“那我今天可就等着听这位小同志的高见了。”
苏葵谦虚道:“哪里有什么高见,还要请几位先生多多指点。”
本次座谈会由宋万章主持,几人一同进去。
礼堂里安排了一个大会议桌,足以容纳几十人,已经有不少人坐下交谈了。
华国作家协会原身是华国文协,从建国前夕就已经成立,创办了《六月》《文评报》《新月报》等报刊,又建立了文学研究所及理事会,目前下辖十多个单位,文学界著名人士都是作协的成员。
苏葵还在这里面看见了几张熟悉的面孔——出现在教科书上的面孔。
宋万章先是笑着和几位老朋友打招呼,问他们最近创作如何,其余人也在相互攀谈,讨论着最近的文学创作。
说是座谈会,其实氛围并不严肃,大部分作家都是很随和的。
而在这群平均岁数都超过苏葵两倍的作家群体中,只有苏葵这么一个年轻得过分的新面孔。
作协的人都相互认识,看到苏葵都在询问。
宋万章也没有卖关子,笑道:“各位,这就是《小草青青》的作者苏葵同志了。”
众人都惊讶地看着他。
宋万章干脆让苏葵来做个自我介绍。
苏葵站起来,在所有人的注视下开口:“各位老师好,我是苏葵,能够参加这次会议我感到非常荣幸。”
苏葵一开口,终于确信了,只是他们沉得住气,只是惊讶地看着她,并没有发出声音打断。
“前段时间,因为我的一部作品在报刊上发表,没想到引起了各位老师的关注。”苏葵谦虚道,“只是一部不成熟的作品,让各位老师见笑了。”
“苏葵小同志是太谦虚了。”说话的是徐奚年,“在你这个年纪,能够创作出这样的文学作品,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这下大家和刚才宋万章一样奇了,就有人开玩笑:“徐奚年同志,你在报纸上可不是这么说的啊。”
之前在报纸上争论得那么厉害,现在见了真人反而夸起她了?
“恐怕这就要得缘于徐同志和苏葵同志的相交了。”
“这怎么说?”他们之间居然还有交情?
说起这个,陆子光还是止不住笑意,“前日,我这学生苏葵在火车上遇一先生,一番交谈之下,先生对其大加赞赏,谁知今日再见,昔日先生,竟成报上批评之人!诸君,有趣否?”
有人听懂了,抚掌笑:“‘新友变旧交’,文坛又多一趣事!”
“徐同志也是惜才了。”
宋万章笑道:“徐同志,这批评和夸奖的话都让你一个人说了,这让人家小同志到底听哪一个?”
既然已经说过了,徐奚年就没有开不了口的:“我批评她的文章,是站在文学评论的角度,而我夸奖她这个人,则是出于我的私人感情,这两者并不冲突。”
陆子光听了就笑:“徐奚年同志说得有理。”
能看到他在批评后还夸奖的作者可就只有苏葵一个啊。
原以为今日见面定是争论不休,没想到最大的矛盾已经在这之前解决了。
几位前辈开口,让苏葵讲一讲自己的创作思路。
即便苏葵年纪小,但既然能受到邀请,就代表他们认可她的能力,并不会因为她的年龄而看轻。
苏葵能感受到这种良好的交流氛围,心态也非常放松。
她简单讲了讲自己创作这部的思路,提到了当代文学中“通俗”的缺位,她只是有感娱乐功能的丧失,才一时起兴写了这部。
“……创作之时,或有考虑将娱乐性与启蒙性相结合,倒不曾考虑深刻的文学性,使其成为经典……”
徐奚年想起之前在火车上的对话,还有些赧然,不过这会儿也释怀了,只问苏葵为什么不考虑这些,为什么要过分地注重娱乐性?
“因为在任何时代,人民的精神需求都是有相通之处的。”
简而言之,人类追求更好更强的心从未改变过。
“通俗被取缔,不代表它不受到欢迎,相反正因为它的缺失,导致人民极度渴求这种娱乐,而《小草青青》只是恰好满足了这种需求……”
在座的都是文学界大家学者,除了少部分,大部分人其实都是赞同《小草青青》这部作品的,认为它确实开启了一种新的能将启蒙和娱乐相结合的方式。
等苏葵这个作者亲自剖析透彻后,确实也受到了不少启发。就着这个话题继续交谈,讨论这样的写作方式以后会如何发展,对社会又有产生怎样的影响。
这会儿气氛正好,一位老先生对苏葵好奇,问起苏葵喜欢看什么文学作品。
“王先生,其实我就很喜欢您的作品。”苏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