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山丘阻碍了他们的视野,他们没能看见战局。于是一整个下午,人们就这样趴在城头上心焦地等待着。
当听到女孩的叫声,所有人都打起精神,睁大眼睛往西北方瞧。果不其然,有一支上千人的大军进入了他们的视野,军队的旗帜上写的字是——梁!
“是郁州军!!郁州军回来了!!”
已经眼花的老妇人连忙拍了拍自己的孙女:“三娘,你看清楚了么?真是郁州军?”
“是!祖母,是郁州军!”女孩虽不认得字,但郁州军与北寇的军旗、军服颜色都不同,她分辨得出。
过了一会儿,当军队稍稍驶近,女孩又叫了起来:“他们把车都抢回来了!”
众人又是一惊。
北寇离开前,把城中及城外方圆五里能抢的财物全都抢了,甚至连府库里的种子都带走了,一粒米都没留下。如今城中幸存的人们虽苟全了性命,却根本不知去哪里寻找食物。已经没力气出走的人们本以为自己很快要饿死在这里,却不料。郁州军将财物和粮食也都带了回来。
由于要运送车马,大军行进的速度并不快。夕阳迅速沉入地平线,当天地间只剩最后一缕余光时,郁州军终于到达城下。
城楼上的一名老者忽然不可置信地睁大眼睛,颤声道:“四郎?!”
他的声音并不大,可队伍中的一名男子却似心有灵犀般抬头,两人视线相撞,那男子惊道:“舅舅?!”
此番梁阑玉将从历城逃到郁州的两百多军民也都带了回来。在方才的作战中,她将历城军编入先锋的位置。这些心头憋着气的历城军在良好的指挥下发挥出了极大的威力,那百余具北寇的尸身大多都是倒在他们的刀兵下。
“姑母!”
有更多人认出了自己的亲戚,城楼上的人们连忙下楼,与自家亲戚团聚。亦有许多找不到亲人的扒着乡亲焦急地询问,当听到令人伤心的答案后,人们放声大哭。
梁阑玉走在队伍的后方。当她靠近城门时,不知有谁喊了一句“梁刺史来了”,停在道路两旁的人们纷纷将目光投向了她。
有人景仰地看着她,有人哽咽着向她磕头,感谢她为他们夺回了城池,找回了亲人。
梁阑玉原本也正为打了胜仗而高兴,可目光与这些历城军民相接,让她心里有些不是滋味。
战争是残酷的。而乱世中最大的悲哀,便是唯有以战止战。不将所有敌人打穿了,打透了,打服了,战争就难以彻底画上休止符。
“唉……”她轻轻叹了口气。
片刻后,她吩咐跟随她出征的韩卫:“韩军主,你去把历城人都安置好。他们应该都饿了很久了。今晚煮小米粥,让所有人都吃饱。”
“是,刺史。”韩卫答应。
军队开始忙碌,有负责安置难民的,有运送、清点物资的,有做饭的,有扎营的。
梁阑玉带了几个亲兵来到历城的官府。她想进去看看官府中是否还存留了任何文书,或者有没有还活着的官吏。当她走近大门,地上的一卷竹简吸引了她的目光。
她将竹简捡起展开。这是一卷记录着农户名字、日期、农具种类、牲畜数量的文书,应该是百姓向官府借贷时的登记。她看了眼日期,发现这些东西还没有借出去。有些或许永远也借不出去了……
梁阑玉用袖子擦了擦竹简上沾的的土灰和血迹,将它揣进怀里,继续往里面走去。
……
……
“军情急报!”官道上,又一批快马飞驰而来。
自从历城沦陷,建康的守卫们已经习惯了频繁的军情急报。他们熟门熟路地检查完令牌,迅速放行,目送快马往宫城内驰去。
半个时辰后,内朝的重臣们再次被紧急召入宫中。
云秦坐在上首,将手中刚送到的文书递给身边的小黄门,示意黄门宣读。
“……郁州刺史率军北上……于三月二十五日夺回历城,斩敌百余首……牛三十七头、羊十八匹,黍三千八百石,稷八百石……”
堂下众臣越听越惊讶,不由互相对视、小声议论。
由于建康离历城的距离较远,收到消息总得慢几天。半个月前他们收到历城沦陷的消息后,还没争论出究竟应当如何应对,云秦就收到了梁阑玉的上书:她自请出兵,想要收复历城。
云秦思考过后,只给梁阑玉回了四个字:便宜行事。毕竟历城的情况朝廷一头雾水,没有人比身在郁州的梁阑玉更清楚情况,这时候理应放权给她。
然而朝中的大臣们却并不看好梁阑玉。她掌兵时间太短,能够迅速攻陷历城的,一定是北燕的精兵,战力不容小觑。且对方已经占据了城池之固,又做好了防备,以她郁州区区四千兵马,如何克敌?
就连梁羡都不看好梁阑玉。他担心女儿年纪太轻,好大喜功,他好不容易在朝中帮她挡下了潘亮及其党羽的明枪暗箭,梁阑玉却自己招惹麻烦!于是他还写了封加急信送往郁州,劝梁阑玉不宜轻举妄动。
可梁阑玉并没有理会父亲。她非但在极短的时间内收服了城池,还以极小的代价将敌军的辎重全抢了回来!在座的官员大都是跟随先帝起兵立过军功的,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