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闱放榜时。
武五爷也算是榜上有名, 不知算是幸还是不幸呢, 是三甲同进士。
官场上有个说法:同进士如同‘如夫人’。
还说什么一辈子抬不起头, 硬不起腰来。
可,比起秀才与举人, 同进士到底还是一个进士。
反正,武五爷已经心满意足。
因为武五爷他在六年之前, 便已经放弃了科举之路。
同胞妹妹说再考一场, 她出资。
当年,武五爷听了此话, 也便不怎么着急去谋别的出路了。
之后的科举之路, 都是妹妹为他铺的——
从妹妹认识苏县令的后院夫人开始,私下向他保证一定能中举, 到进京赶考前送仪程,又帮他找关系, 将他送入了京城有名的青松学府。
在青松学府, 武五爷得到了一批名师指导。
他是打心底感谢妹妹。
武五爷在京城等缺等了半年之后, 还是妹妹给出了主意, 去求了定海侯, 谋了个小县城的县令之缺。
武五爷高高兴兴的带着妻子儿去赴任前,妹妹又送了五百两的仪程, 直言让他不过太贪,也不可太清敛,好好约束妻儿。
次年
姜家二房的大姑娘姜姚丰风风光光地出嫁了。
虽没有十里红妆那般夸张,但男方聘礼加姜姚丰亡母留下的嫁妆, 以及再加公中拨给她的嫁妆,加在一起,也有上万的嫁妆。
如此情景,使姜熙即感动又欣慰,连向来不好讨好地姜老太爷也满意点头。
这一大手笔,没有一个人说武娇娥这个继母做的不好。
这一回,武娇娥为自己,也为她的子女们挣到了一个好名声。
果然是有因就有果。
未出一月,陈燕就有一家很不错的人家上门提亲。
这户人家姓蔡,是姜熙的一位旧友。
蔡老爷这一回来给他自己的次子提亲,他家次子今年十六岁,已经是个秀才。
蔡老爷早年下场考了三回。
他回回落榜,便在京郊办了个小学堂,教起书来。
但,去年长子不过二十一岁,便中了二甲进士。
蔡家还有一些祖产,家里三个儿子,个个能念书,个个能考试。
姜熙见过这个少年,他说是个相当不错的少年,更何况蔡家家风不错。
武娇娥是个开明的母亲。
她带着陈燕,让她自己相看相看,私下询问时,见陈燕低头不语,不反对,那便是同意了。
武娇娥帮陈燕与蔡家互换了庚贴,订下亲。
婚期就定在来年年初,到时陈燕十六周岁,可以出嫁。
蔡老爷也说明年好,今年秋闱让小子下场,中了举娶妻面上有光。
去年,因颜夫人得了一个儿子,对武娇娥万分感激,时时对身边熟悉的夫人说起武娇娥的好。
因而,颜夫人身边几个熟人便催着她帮忙介绍。
从十六七岁的新婚少妇到三四十岁深闺妇人,都来约武娇娥见面,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生下一儿半女。
武娇娥自然是来者不拒,不然给姚丰与陈燕的嫁妆哪里来啊?
姜熙没能给她们一个好的出身,只好嫁妆多多益善,再多多益善。
对这些病患,如果不是相公有问题,如果不是她们天生不孕,基本上六个月之后都有好消息。
口口相传。
一传十,十传百。
于是,私底下,武娇娥的名气渐渐出来了,有人私下尊称她为‘送子娘娘’。
慕名而来的太太夫人们,越发多了。
姜家药膳馆的名气也出来了。
姜家人各忙各的,武娇娥一直忙着药膳事业。
姜熙则一直忙着孝顺姜老太爷,与姜老太爷一起研究药方,爷俩还要一同著书立说。
出嫁后的姜姚丰忙着养胎,姚丰在娘家的身休养的很好,新婚三个月便怀上。
目前,夫家一家子捧着姚丰。
姚丰夫家可是三代单传的呢,家里家风十分好。
就算是三代单传。还是有家训:四十岁无子方可纳妾。
而姜陈燕一直在姜家二房内院绣嫁衣,帮着母亲管理着姜家二房家事。
姜伯丰则在六岁时,便通过颜夫人的关系送入了京城的青松书院。
一旬一休,如今他已有长子的范儿,一回来便与三胞胎玩‘兄友弟恭’游戏。
姜婕丰还在家里由女先生教导,女先生已经近五十,说好了由姜家养老送终。
日子就这样子过着。
很快又过去了一年。
上个月,姜陈燕也是以一万嫁妆风风光光出嫁。
为此,姜熙没有一丝不愉之情。
盖因这些年,不论武娇娥嫁妆还是姜家的产业都是武娇娥打理的,而且年年有盈余。
不说嫁出去的两个大姑娘,就是还小的婕丰,她的嫁妆也慢慢备起来了。
自己四个儿子更不必说了。
武娇娥表示姜家没有长子占大头之说,之后除了祖宅,别的四个都均分。
武娇娥今年已经三十五岁,前不久刚热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