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1. 书趣阁
  2. 其他类型
  3. [综]我在故宫装喵的日子
  4. 第117章 三国(四十八)
设置

第117章 三国(四十八)(1 / 5)


当夏安然注意到站在门口的曹操的时候, 曹操已经恢复了他和蔼的模样。

蹭蹭蹭走进来的曹操拍了拍曹营好同志夏安然的小肩膀,表现了他对小同志主动工作的赞赏, 然后双手一背就晃悠出去了。

满手木屑的夏安然一脸茫然,完全不明白主公是来干什么的,亦是此时, 他听到匠人呼唤他的声音, 原是方才去打洞的匠人拿来了按他要求加工后的的竹筒回来了。

这个竹筒下方接了一个长三角的的粗陶片,这种粗陶只不过是寻常泥巴经过极为简单的烘烤, 孔洞非常多,也谈不上保水。

但是夏安然要的正是这种。

这种灌溉模式是现代夏安然使用过的, 在农业上并不会被使用,因为原材料成本过高,反而是在个人园林中使用比较多。

其作用多半是为了应付主人因为小长假需要暂时离开作物,或是给主人们一个偷懒的机会。

其原理是利用陶土的不保水性,以及泥土干裂后出现空隙、湿润后会堵住陶土的气孔等原理,进行自动灌溉, 后来还有利用虹吸原理, 只要有一个大水桶, 便可源源不断得自水桶中汲取水。

当然, 出于密封性的关系,这种灌溉模式在东汉末年是办不到的, 但是仅仅是透过操纵陶器的目数多少, 来控制下水量还是可以。

之前便说到, 在植物极度缺水的时候, 正确的灌溉模式便是滴灌,一点点湿润根部附近的土地,如此才能让这些水量被植物完全吸收,不会因为土地干裂而下渗浪费。

但是人工的滴灌难度太大。

按照如今的科技能做到的无非是在竹罐上开孔,引水入竹罐,让水透过小孔滴落。这样的操作又有麻烦,需要竹器量大,且因为此地多为平原地带,没有地面的显著落差,若是搭建在空中,则需要建立若干提高水位的装备,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

他目前想到的一个就是在田垄间埋设开洞的竹管,在地面留下灌水孔,由农人每次灌水,然后地下竹管通过毛细原理向植物供给水分。

但是城市建设有一个需要遵守的准则,在技术还不全面,原材料不能保证十年、二十年完好的情况下,能够在天上走的,尽量不要去地下,这就是因为地下的维护难度会提高,而且发现问题也势必有延迟性。

所以他目前的想法就是利用竹节来蓄水、灌水,竹节的使用要比竹管节省得多,而且器材是否有破损也能够很简单的看到与替换。

唯一的问题就是,这样作业的话,农人灌水的工程就太大了。

在没有想出别的方法前,最好是两个方法同时使用。

现在他实验的就是一节竹筒能够满足多大范围内植物对水的需求。

但是其实在他面前有一个难题,就是农民是否会愿意花费一定的费用在田野里搭建这样的设施呢?

曹操本人租借给难民的田地、以及一些所有权归给曹营的土地,可以由他们进行架设。

但是民众的私有田说到底愿不愿意用,以及愿不愿意出钱来购买材料,并且消耗人力去搭建这样的一个乍一眼看过去不知道是否有用的灌溉设施……

在夏安然看来这都是未知的。

在后世的人看来,有一个困扰着大家的问题就是:明明中华民族有几千年的农耕文明,为什么如今的现代农业会落后其他的国家那么多呢?

其实根本原因非常的简单,因为中国人太多了。

劳动力过于廉价导致没有必要发展农耕科技。

中国国土广袤,但是总体的可耕种面积占全国比例并不多,再摊到人均上,数量就非常的有限。

道理十分简单,当你一家人用体力就能搞定的事情,你会去花费气力去购买或是改装机械吗?不会,只有土地积累到一定程度,或者人口大量减少之后,发现以现有的劳动力无法负担之后,人们才会将目光转向工具。

就像如今昌邑,曹营制作出的犁供给人用的销售量,要远远高于畜用的。

也就是说在很多的昌邑人看来,与其去买一头牛,再买一个犁,让牛绑着犁去耕地,还不如直接让人绑着犁来。

如此买牛的钱就能省下来,至于人犁地是不是很累……嘿呀,比原来可不是轻松多了吗,做人最重要的就是要知足要知足。

……所以勤劳勇敢又容易知足的中华民族,在勤劳这一点上,真的是抹杀掉了很多创造力呢,毕竟发明新生物体最根本的动力,就是懒惰啊。

比起需要更高代价才能够得到的工具,许多农人觉得能用自己的劳动力来解决的,自然不需要去购买新的工具。

这就是人口众多、以及人口密度过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因为他们根本就不需要更为便捷、但是成本更高的现代机械去为他们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因素,就是我国的耕地种类较多,其中不乏无法用大型机械来解决问题的,山地丘陵地带,但是在现代,中小型机械已经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只有当你拥有了一片靠人力无法去耕种的田地的时候,你才会想要去制造机械来替你完成这个任务。

所以历朝历代农具的改革源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