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更多的人才,大夏的官员选拔制度还需要进一步的改革。
在夏清晏登基之前,大夏的官员后备几乎全部被世家门阀所掌控,例如郎中令旗下的各类郎官,就是通过在任官员或者知名学者的举荐,入朝为官。
作为预备役的官员,这些郎官会跟着议政学习,一但被启用,很快就会在其背后家族势力的推动下,轻易进入朝廷高层。
随着太学和武府的建立,大夏的普通平民才有了一丝进入朝廷的机会。
然而,除非是天纵奇才,天赋异禀,否则对普通人来说,这种机会仍旧是渺茫的。
因为平民与世家子弟根本就不在同一起跑线。
就算是在一个相对公平的环境下,平民也不可能竞争得过世家子弟。
以太学修文的学子为例。
世家豪门的孩子,一出生就会奔着进入朝廷的想法来教养,会为他们提供修文习武的条件,再根据孩子所展露出来的天赋,进一步确定他们将来所发展的方向。
而对平民来说,他们原本根本没有进入朝堂的可能,学文不在他们的选择范围之内。
习武尚且可能以武道实力进入军营,建功立业,有朝一日凭借战功脱离自己的阶层。
再不济一些,纵身江湖,自在逍遥,也能实现自己人生的意义。
再再不济,找个家丁打手,镖师之类的工作,也可以轻易让自己过得很好。
修文呢,一则普通百姓很难有修文的资源,比如好的夫子,珍贵的文学书籍。
二则,原本的平民没有进入朝廷的途径,学了也没用,顶多去帮那些商店当个账房先生什么的。
太学及旗下各级学宫建立后,勉强改善了这种环境,但夏清晏觉得还不够完善。
他已经发现,从太学举荐进入朝廷的学子,大部分仍然是世家子弟,以及自己行云山庄的门客,真正底层出身的平民,屈指可数。
如今,除太学这个大夏最高级的学宫之外,每一郡有学宫一座,每一县,有学堂一所,至于其下乡里,因其资源的匮乏,很难开设起来。
看似不少,然而每座学宫的容纳量不过千人,每所学堂的容纳量不过百人,能够进入其中学习的,又何止是万里挑一啊!
这其中又有多少名额,被各郡县之中的豪族所占有。
夏清晏决定以朝廷的名义,开设更多的学堂、学宫,并引入楚天阔所献策的“考试”,作为更公平的筛选机制。
以之前朝堂的情况,很难将“考试”这一制度公平的落实到下层郡县之中,但现在夏清晏觉得已经有这余力。
至于武府方面,夏清晏觉得同样可以向下级郡县发展隶属于朝廷的官方武院。
现在大夏百姓修炼武道,主要通过师徒传承和武馆这两个途径。
师徒传承主要是在家族之间比较盛行,虽然不比上层的豪门贵族,底层的平民,其实也是有“家族”这一概念的。
只不过,他们所谓的“家族”,也就是十里八乡,自己这一脉血源相承,沾亲带故便是“家族”了,家中的小辈,会在家人的引荐下,拜“家族”中比较厉害的高手为师,跟随他们学习武道。
还有另一部分,没有血缘关系引荐的,只是单纯的师徒传承,这部分很容易流向江湖。
至于武馆,则是部分武道高手,以开设武馆为生,无论来历,只要交钱,就可以进入武馆学习武道功法。
这两类修炼途径,其实能接触到的武道都很粗浅,高深的武道功法,同样被世家豪族所掌控,部分流入江湖之中。
更别提,平民在资源方面也是匮乏的。
若是能以武府的名义,在各地开设武院,选拔武道天赋高强的学子,以学成之后报效朝廷为代价,直接向他们提供高深的武道功法和资源,无疑可以整体增强大夏百姓的武道实力。
再将武道资源的奖励,与他们自身实力的提升挂钩,也能很好的激励他们。
这是一个双赢的选择。
缺点就是,以朝廷的名义在各地开设学宫武院,需要耗费大量的金钱。
吞并古国和胤国后,从两国国库中获得了不少的战利品,此时以大夏的财力,其实是能支撑这项决定的。
但是,夏清晏却不太想将金钱全部耗费在这上面。
他不打算停止征伐的脚步,战争同样需要耗费大量的金钱。
所以他才会决定暂且先不管这些奴隶商人,让他们尽可能的将民间豪族的财富,聚集在这少数几人手中。
至于遍布大夏的学宫和武府,既然已经有了这种打算,当然也不可能放弃。
他不想出钱,不如让需要设立学宫、武府的郡县,本地的豪族世家来出?
都说强龙不压地头蛇,这各地的地头蛇,实力底蕴应该也不弱,怎么能不为大夏的发展,出出力呢?
前去太学和武府视察了一番,但因为并非是大张旗鼓的出门,夏清晏和凤昭颜两人并没有引起多大的注意。
看起来,他仅仅像是一个路人,随意观察了两眼。
随后,两人来到天京中的一家商会。
雪风商会,这是一个商界新贵,发家于裕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