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道,莱州湾。 唐朝时的莱州港,其地理位置与后世不同,并非位于烟台市,而是地处掖县。 莱州湾地势平坦,港口吃水较深,而且三面为内陆,是纯天然的避风港,新罗、琉球等地的旅客,常常至此上岸。 虽然莱州港的规模,不能与江南泉州等南方的港口相比,但是自汉代启用至今,历经数百年的开拓和维护,也是较为完善。 这一日,驻守莱州港的燕军士卒,正在港口检查来往的旅客和船只。 大海上,出现了几个黑点,慢慢放大,正在朝莱州港一路驶来。 在望塔上负责了望的士卒,注意到那几个黑点,仔细看去,发现那是三艘在莱州港不常见的双桅单层甲板大帆船。 这种海船,总重达到八百吨,首侧桅,后主桅,三角帆,与唐朝动不动就能达到千吨以上的海船完全不同,所以很好辨认。 心中起了疑惑,了望员敲了一声锣,指了指海面。 负责巡查的燕军,拉起『燕』字大旗,列阵来到栈台上,看着远处那三艘外形奇特的海船,慢慢向这里靠近。 有人小声议论道:“那不像是新罗、倭国的海船。” 又有人说道:“除了新罗、倭国,其他国家的海船,一般都停靠在南方,怎么会来了这里?” 随着海船慢慢靠近,莱州港的人们,终于也看清了它的全貌。 这三艘海船,船帆早已看不出本来的颜色,上面密密麻麻遍布着各种的补丁,而且上上下下都是维修的痕迹,船舷外侧更是有刀枪弓箭的划痕,由此可以想见,这些船只经历了怎样的风浪和艰险。 眼见三艘海船没有收帆减速的痕迹,港口的军卒拼命敲响大钟,想要提醒前者。 然而,大船非但没有减速,反而借着风势,直接冲进了莱州港的湾流,撞翻了几艘挡路的舢板,凭借着熟练的操控,宛如泥鳅一般,躲开了燕军的拦索,又避开了巨大的燕军车船和艨艟,接着快速驶离了港口。 由于事发突然,长久以来未经战事的莱州港军卒,还没来得及派出战船阻拦,就让对方冲关离开了。 三艘双桅帆船,在燕军的注视下,已经冲进了渤海湾,一直朝着西北方行去。 莱州港的西北方,另有一个港口,名为渔阳港(今天津港),早些年曾经被用来从江南向北方运输粮食和货物。 后来,安史之乱爆发,由于渔阳港靠近范阳,安禄山担忧南方战舰可以北上奇袭,所以下令拆除了所有的港口设施,并封锁了海岸线,不再启用。 一直到了天佑元年,范阳被周钧攻破,李光弼率部解放了河北大部,蓟州渔阳港也因此重新落入唐军的手中,海岸线因此也重新启用。 但由于沧州等沿海地区,长达数年未曾开放海事,所以境内只有一些渔船出海捕鱼,很少会有海船出入。 沧州府治为了防止燕军自海路袭击,在靠近渔阳的鲁城、平舒一带,设置了守捉和烽火。 而这个时候,那三艘双桅大型海船,借着风势,穿过莱州港后,花了三天两夜的功夫,开始向渔阳港靠近。 渔阳港附近的烽火台,很快就发现了海船,守卒立即点燃了烽火,又派出快马,去往最近的戎堡上报军情。 当海船靠近时,出乎烽火台中的唐军预料,首舰减慢了航速,又在桅杆上升起了一面帆布做成的大旗,旗帜上又用乌墨写了一个歪歪倒倒的『唐』字。 烽火台中的唐军士卒,面面相觑。 众人一番合计,总觉得这几艘海船不伦不类,完全不像是大唐海船的设计。 眼见那三艘大船飘泊在海上,不再向海岸靠近,又有一艘小船,被放了下来。 十数名海船上的水手,跳上小船,划动船桨,向岸边一路驶来。 唐军士卒上好弩机,提起盾牌,小心翼翼的列阵来到岸边,看着那群外形如同野人一般的水手,紧张的大声喝道:“你们是什么人?报上名来!” 那群野人一般的水手,丝毫没有理会唐军的问话,来到岸边,第一件事就是抓住脚下的泥沙,开心的手舞足蹈,口中又喊着些不知名的话语。 唐军士卒抬起弩机,对准这群人,再次喊道:“不想死的,报上名来!” 那群水手之中,为首的一人,一脸络腮胡,身上的衣服破破烂烂,几乎看不出原来的样式。 他拨开乱糟糟的头发,对唐军士卒喊道:“吾乃大唐京兆人士,安西军左前厢军典,杜环!” 唐军士卒一愣,面面相觑,接着有人骂道:“一派胡言!老子就是安西军的军士,从来没有听说过军中有哪位军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