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米饭。 六点钟多一点,饭桌子就摆放好,除了热气腾腾的一桌子饭菜,还每人都倒了半碗的果酒。 小五奶娃娃喝不了不算,小四是浅浅一个碗底儿,也就一口的量。 一家人排坐好,等着李翠珍最后一个上了桌,同举起酒碗挨个碰了下,过年了! 除夕夜是在一串鞭炮声中度过的,年夜饭是一锅联的饺子,大白菜肉馅的,就着红通通的红果酒。 饺子就酒,越吃越有。寓意日子越过越红火。 新的一年,新的开始! 大年初一的饺子一吃过,就正式进入了正月里。 初三、初四回娘家,赵家都是没有成婚的姑娘和小子,只有当妈的李翠珍是嫁了人的妇女,可她亲妈改嫁之后没过多久就没了,那娘家早就不算是什么娘家了,这些年也都没回去过,自然也就没有这一说了。 娘家回不去,可是娘家人却是有一个,同村里住着的李翠娥,是她同父异母的姐姐。两人都没有了爹妈,一起从那个后爹家里跑出来,在白浪里村落脚,结婚生子。 每年的这时候,两姐妹都会凑到一起,唠扯聊上小半天,吃顿饭,是亲情也是心理偎依。 到了正月初五,开始走戚串门,亲朋好友带上几样节礼,登门拜年。 这天村子里进的人会多起来,谁家有个陌生面孔也都不稀奇,差不多都是来拜年访亲的友朋。 赵家的情况有些特殊,赵明玉和李翠珍都是没了亲爹娘的人,十六七岁的年纪,就都离开了家。这些年有那么几门亲戚也都离的远,生份的不联系了。 也就是住的近些的远亲吴大奎和带着血缘关系的姐姐李翠娥,是两人各自唯一还在来往的亲戚。 李翠娥那里前一天的回娘家日李翠珍已经去过了,今天也就只有吴大奎拎着酒水、果子点心,过来少坐了一会儿。 吴大奎是本村人,自然算不上陌生脸孔。抛开他,赵家这一天跟往年一样,都没见到外人来。 比起赵家的安静,下屋的姜家就显得热闹了。 早上九点多钟开始,到下午两三点钟,五六个小时里来了四五拨的人。姜家的亲戚、工友、朋友,似乎像是商量好了一样,全都赶着一个时间段登门。 这些人里有来了放下东西说两句话就走的,也是留下来吃完中午饭再回去的,还有聊了半天还在屋里呆着的。 总之是,这小半来天儿,姜家的三四十坪的房子里就没断过人。 上下屋住着,那边有什么动静,这边听得一清二楚。每每汪萍那尖细嗓子里发出大笑声传过来,李翠珍都会拿极为看不上的眼神剜过去,叨叨上一嘴:“真是够能得瑟,有什么好聊的笑这么大声,一辈子没笑过呀。” 汪萍显然是笑过,而且还是笑了很多次,也不知道那边是怎么样近面的亲友,关系好到如此程度,不时会大笑数声。 随着时间的推移,转眼到了下午,姜家的客人大多来了走,这样的声音算是告一段落。 不光是李翠珍怨怼满腹,其他人也都松了口气,可算是消停了。再听下去,耳朵都好震聋了。那笑声又尖又细不说,还曲溜拐弯,忽高忽低,都敢上魔音穿脑了,听上一会儿都觉脑袋瓜子嗡嗡疼。 也就是这稍歇耳朵的工夫,外屋门开了。老旧的木板总是发出沉闷的‘吱嘎’响声,让屋里的人轻易就能捕捉到。 这又是谁来了? 刚觉着歇上一会儿的赵家人,不约而同的生出这一问。这实在是听的有些怕了,过了这大半天光见下屋来人了,闹哄哄的不说,这笑受不了啊。 “不是他们家客人,是老二回来了。”赵文英先一步从外屋地里的小窗户上瞥见了些赵文兰的身影,再听见门响,估计了下这个距离走到的时间,开口道。 哦!还好不是,几人如释重负。 赵文兰今天是半天班,早上九点到下午三点,正月里都是这个班次。过了十五以后才会恢复成原来的正常时间。 这个时间是厂里临时的决定,放假前只说大正月里的,早上上班的时候晚些,放到九点钟,下午下班的时间并没有公布,只当是跟原来一样,五点来钟才能放工。 早上出门的时候,家里人也只当是她晚上才能回来。傍下午这个点儿就来家,显然是出乎意料的。 赵文兰今天穿的是崭新的蓝布工装棉袄,里边是灯芯绒的上衣裤子,外衣里头的是件大红色的鸡心领毛衣,里头衬着那件赵文多给买的碎花的确良衬衫。 进了家门以后,棉袄和外头的灯芯绒上衣都脱了,只穿着衬衫和外头的大红毛衣,高腰的米咖色灯芯绒长裤。 赵文兰约有一米六五的个头,肩削细腰,身姿纤纤,大红的毛衣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