嘈嘈切切的珠玉碰撞声,赵乐俪眼前撞入了一片豁然的光亮,空气之中,茶香四溢,她心中深晓,这便是进入阁主所在的茶室了。 不远处,置有一鼎错金香炉,徐缓喷薄着溶溶暖香,旁侧是一张千岁绿缣帛铺就的低榻,近似于蒲团,端坐其上的女子,披了一席团紫罗裳质地的宽大氅袍,腕骨处戴饰一串佛珠,举手投足之间,不怒而威。 赵乐俪知晓,这应当便是阁主麓娘了。 麓娘淡淡看了赵乐俪一眼,仅道:“你留下。” 赵、谢二人面色各异。 赵乐俪有些纳罕,麓娘的话外之意,是让谢圭璋离开。 谢圭璋慵懒地抱着胳膊,眼周下眶染了一层淡淡的薄红,啧了一声,温和地笑:“有什么话,是我不能听的?” 麓娘道:“到了合适的时候,我自会嘱咐你入内。” 赵乐俪夹在两人之间,有些如坐针毡,她感觉谢圭璋的视线定格在她的后背处,看了一会儿,少时,传了一阵滚珠撞玉之声。 谢圭璋离开了。 茶室里只剩下两人,麓娘在案侧置有风炉和茶馥,在目下的光景之中,烫了一盏茶给她,道:“这是常州的荡口春茶,最近从樊楼刚运来的新品,你且尝尝,补补气血,安抚神经。” 赵乐俪看着麓娘,不知为何,对她感到很信服,当下捧起黑窑烧瓷质地的圆口茶盏,浅浅地小啜一口,香浓的气息,醇厚地包裹住了她。 赵乐俪的身躯一下子暖和了起来,这厢,听麓娘道:“能将玉璜借我一看吗?” 听其口吻,像是要确证什么事。 赵乐俪点了点首,将玉璜从袖侧摸出,双手温谨呈上。 麓娘将玉璜置放在一扇博古镜奁前,反复端详,迩后,她眸色轻轻闪烁起了一道细微的光,将玉璜递还回去,且凝声问道:“这一枚玉璜,是谁给你的?“ 赵乐俪如实答道:“是姨母给我的,姨母说,这曾是宫中一位贵人的信物,她同我母亲关系很好,就将玉璜赠与给了母亲。” 麓娘在延请赵乐俪来此处以前,细致地摸查过她的背景,对她姨母和母亲,是有清晰的认识的。 麓娘道:“你的姨母,真的是这样同你说得吗?” 赵乐俪心中生出了一丝异样,忍不住看了掌心的玉璜一眼,复又抬眸望着她:“这一枚玉璜,难道不是贵人赠与母亲的信物吗?” 麓娘道:“这到底是不是那位贵人赠与县主的信物,我自不能铁口妄断,但据我的调查,这一枚信物,原本是十余年前,端王跟随宋熹帝出征时,帝君在漠北军营中所赐,易言之,宫里的人都知晓,此则太子之物,不仅是因为帝君所赠,更是因为,端王从不离身。” ——端王宋谌? ——这居然是,原太子的信物? 在赵乐俪怔然地注视之下,麓娘指着玉璜背面,道:“你仔细观察的话,会看到,这上面镌刻有「清明」二字。” 在盈煌灯烛的掩映之下,赵乐俪定了定眸色,确乎是看到了上边錾刻下来的字纹,道:“躬清二字,所指何意?” 麓娘道:“仅看这两个字,你自然有些不明白,因为这是一对阴阳配对的玉璜,你手上这枚是阴面,另外一枚则是阳面,如果我没记错,镌刻在阳面上的另外两个字,是「在躬」。” ——清明在躬。 赵乐俪低声喃喃着这四个字,胸口微微起伏不定。 短短四字,见微知著,是宋熹帝对端王的教诲嘱诫,为人君者,心有丘壑,言行坦荡,虚怀若谷。 打从听到这一枚玉璜乃是端王信物,赵乐俪整个人都有些懵懂,后背僵直,俨如一根绷紧的长弦。 麓娘与她萍水相逢,加之乃是一阁之主,言行自有威信力,不可能在这一桩重要的事体身上诓瞒她。 姨母为何会瞒着她,让她拿着原太子的信物,以结亲之名义,上临安城,寻找母亲的下落呢? 这未免……有些不太契合常理。 一霎地,一些晦暗的画面,在她的脑海里呼之欲出,赵乐俪好像能够联系起什么,但那些画面淡出得太快,如雁过无痕,她尚未来得及觅寻到一丝头绪,它们很快杳然无踪。 赵乐俪捻紧玉璜,这厢,听麓娘道:“当年寒山寺的一场夜火,端王和他的生母安婕妤殁于火殛,此间疑点重重,究竟是意外还是人为,尚未可知,但宋熹帝在盛怒之下,下遣千名禁卫,血洗整座古刹,就连那夜侍守的宫人亦是难逃死咎,一律活埋,沦为人彘。” 赵乐俪听得心头一凛,没想到,年轻时期的宋熹帝,如此刚愎残暴。 直觉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