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的人都敛声屏气,睁大了眼想看个清楚,也包括踮起脚伸长脖子的宣懿。 见到帘后男人的面容,她不禁倒吸了口冷气。那是张极为俊逸的脸,眉目疏朗不染纤尘,她站的不算近,仅是远远望去都能感受到那人身上清雅的气质。 他微弯身子缓缓从轿中走出,他生得极高,肩也宽大,身姿却依旧挺拔如柏,玉冠束发,着一袭玄色貂皮大麾,衬得他如卞南城的冬夜般带着料峭寒意。 眼前之人气势迫人教人不敢认,车下众人皆是收了刚才的吵嚷,目光却寸步不移地随着他移动。 直到他走下轿舆,身量只比旁人高一个头了,四周的人才敢围了过去。 宣懿也挪动步子向前靠了靠,想将这多年未见的未婚夫婿看得更仔细些。 只见他迈了步子,抬手朝后拂起长袍,单膝在顾母身前下跪,抱手唤道:“母亲,孩儿回来了。“ 众人这下才真真切切感受到眼前之人是触手可及的,而不是那天上的月,悬着的星。 顾母的泪早已经落了两行,忙上前搀他,不住地说:“桓儿,真是我的桓儿吗?“ 将面前这俊俏儿郎拉了起来,伸手抚上他的面庞,细细地端详着,越看越是泪如泉涌。 “我儿竟长得这么大了,这么些年究竟是怎么过来的,让娘好好看看……这俊俏的模样,真不比你爹年轻的时候差。”说着,泪里带笑,轻轻摩挲着他的脸庞。 他抬起手,覆上了顾母颤抖的手,“儿一切都好,只是这么多年让娘伤心了,儿有愧于母亲。” 他的声音低沉悦耳,虽有些距离,但还是一字不落地传进人群外的宣懿耳中。 话罢顾母的泪更是止不住,拿去帕子捂着脸痛哭。 顾元卿从人群中挤了进来,开口道:“阿兄,我是元卿,你可还记得我。” 他脸上迟疑一瞬,转而又开口道:“元卿,你长这么高了,儿时尚带着你扎风筝时,你还只到我腰间一般高。” 顾元卿十分满意地笑笑,看来这位嫡兄定然是如假包换,少时顾母管的严得很,除了礼乐射御书数以外,不允许他们做旁的事儿,这扎风筝一事只有他二人知道。 自从亲儿子失踪后,顾母曾无数次地后悔,若是重新来过,定不会每日对他疾言厉色耳提面命。所以后来见裴氏千好万好地宠着靖儿,她也没过多责骂,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过去了。 “阿兄,外边天气凉得很呢,母亲替你备了接风宴,进去慢慢叙吧。”说着,顾元卿抱着手臂打了个寒噤。 “对,对,儿啊,赶紧进去歇着,定乏了饿了吧。”顾母顿时敛了哭声,心疼地望着他。 顾绛桓应了声,随后搀扶着母亲,抬步朝里边走去。 他的目光不动声色地在周遭的面孔上扫了一圈,遇上宣懿热切的目光时,仅仅是滞住一瞬便移了开,仿佛是见到了个无关紧要的陌生人。 宣懿心下蓦然一沉,他莫不是已经忘了自己。 还是没认出来? 一时难以确定自己的猜测,再抬起头时,众人已将他簇拥成了一团,朝着府里边走去。 她迈开碎步跟了上去,远远地,他高大宽阔的背影落于眼底,心中有些恍惚,如此俊俏的男子,竟是自己的未婚夫君。 两人儿时是青梅竹马的情谊,父母尚在时,他待自己有求必应,得了好吃的饴糖第一个想着她,偷偷扎好的风筝也第一个带她去看,夏日里还会捉蛐蛐儿给她玩,不会笑她不像个女郎成日里爬树嬉闹,只笑意盈盈地看着。 父母去世后她入了顾府,好几日高烧不退,浑浑噩噩间也知是他无微不至地照顾着自己,那样温柔,那样体贴。他年长她五岁,更像兄长一般抚慰自己。那些伤痛仿佛因他的存在得到了救赎,他也如同一束光照近了灰暗的童年。 那是少女最为纯真质朴的初恋,如夏季忽降的骤雨落于心间却留下了永恒的回忆。 可如今遥遥望着他,却觉得二人之间有横亘的银河,如此遥远。 她黯然回忆着,脚下轻抬,迈进了大门。 接风宴上,言笑晏晏,座无虚席。许多与顾母相熟的表亲和好友下午都被请了来。 周围的人皆是几个婢女随在身后服侍着,唯独她身旁就单单云歆一人,显得有些寒酸冷清。 席前的高台上坐着顾母和祖母,中间正坐着那芝兰玉树一般的人。 宣懿视线刚落到他身上便羞赧得垂下了头,端着步子就坐席间,生怕出什么纰漏被旁人看去。 她的位置不远也不近,恰能听到台上之人的说话声。 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