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谢晦起身道:“大人,这段时间以来,孙处联合蒯恩罗织罪名,指鹿为马,颠倒黑白,不断掠夺百姓田产,这才造成如今青州的乱象。 刘牢之的兖州同样是新占之地,为何海晏河清?无他,百姓安居乐业而已。” 谢晦这话就差指着鼻子,骂刘裕贪得无厌,致使青州叛乱不断了。 他也想不明白,为何刘裕在北伐路上就能够仁慈爱民,英勇睿智。怎么一到青州就变成了这个样子。 听说刘裕还把前礼部侍郎的女儿接到刺史府纳为妾室,田洛如今还在建康告御状弹劾刘裕呢。 “百姓安居乐业?”刘裕沉吟一句。 “没错,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大人任由青州局势如此发展,谈何为国牧民呢?” 刘裕闻言笑道:“原来宣明对我有如此多的不满啊。那你可否向大帅去信?” “属下不敢。” 谢晦赶紧拱手。 “还是去一封信问问吧。牢骚太盛防肠断。” 刘裕说了一句,转头看向刘穆之道:“青州的户口统计出来了吗?” 见谢晦已经吃了瘪,刘穆之也不再多言,起身禀报道:“回大人,除去叛乱未平的东莱,北海两郡,其他四郡人口大约在二十五万户左右,人口约七十万。” “也就是说再加上东莱,北海,青州人口应在一百万上下?” “差不多。”刘穆之点头道。 “掐头去尾,青壮人口预估应该在三十万?” “应该还能更多一些,毕竟几经战乱,老人和幼儿应该占比更小一些,预估青壮人口大概能到五十万左右吧。” 刘穆之回应道。 刘裕再次掐算:“十人养一兵,那我们青州的兵马最多也不能超过五万。这有点少啊。” 刘穆之道:“没办法,再多的话,每年的收成都要受影响,除非战时为兵平时务农。” 刘裕摇头:“那不行,青州地处边陲,黄河北岸,胡族大小势力林立,战兵是要常年戍守的。” “只要我们北复中原,青州不就是腹地了吗?”谢晦再次进言。 “后燕慕容垂是那么好相与的?现在是有邺城符丕,还有丁零人翟真牵制。否则,哼哼。”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