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我大宋历代天子,并无佩剑上殿的先例。请陛下除去佩剑,以正礼法,以安天下臣民之心!” 绿袍御史肃拜而道,言辞铿锵有力,中气十足。 “故有道者不处?你是说,朕是无道的昏君了?” 赵竑心头怒火上升,不自觉脸色难看。 第一次上朝,刚要以“宋王剑”以示“王权”,就被当头一棒,打的他头晕脑涨,又莫名其妙。 这些官员,为什么就见不得君王强权? 寒冬腊月冻死那么多流民,他们怎么不上奏? “陛下,臣绝无此意。我朝风闻奏事,况臣所亲眼目睹。陛下不循礼法,不尊祖宗家法,视朝会犹如草闾市集,臣为陛下计,忠心直谏,方不负陛下,不负大宋天下!” 绿衣御史声音更加洪亮,腰板更直,更是理直气壮。 巧舌如簧,好一张利口! 赵竑惊诧地看着绿衣御史,目光扫向殿中一众大臣,怒火慢慢熄灭,冷静了下来。 绿衣御史所言,怕是代表了殿中不少官员的心声。 而这位铁骨铮铮的绿衣御史,恐怕也不仅仅要博得忠谏之名,更是要以直谏,来青云直上。 这些读书人,肚子里的弯弯绕,堪比二十四道拐,枝杈还尤其繁多。 可惜,他本来就是要夺回王权,本来就是要立威的。 分独相为枢密使和宰相分权,这只是第一步。第二步,当然就是对付这些自以为是的士大夫了。 “朕身为大宋天子,上朝佩剑,难道还要你一介小小的御史同意吗?我朝国法礼节,那一条不许天子上朝不能佩剑?我朝钦宗皇帝随身佩带“夏人剑”,难道也不符祖宗家法?你且来说说。” 赵竑提高了声音,却是冷静了下来。 他要立威,但不见得要龙颜震怒,咆哮于大殿之上。 “陛下,钦宗皇帝上朝时,从不随身佩戴剑器。我大宋历朝天子上朝,从无佩剑者,此乃祖宗家法。还请陛下除去宝剑,以肃圣象,以正视听。” 绿衣御史依然是义正言辞,不屈不挠。 以肃圣象,以正视听。 好一个道貌岸然的搅屎棍! “陛下,谢方叔身为监察御史,直谏天子乃是本分,陛下应念其一片苦心,褒奖于他。” 赵竑正欲开口,御史中丞陈端常又走了出来,黑脸直谏。 直谏?嘉奖? 赵竑的怒火,不知不觉又升了起来。 自己只是佩剑上朝,就被这些御史们如此攻击,大宋君权之弱,可见一斑。 还有,这个御史中丞陈端常,刚刚被自己提拔就向自己发难。这不是打自己的脸吗? “朕即政之初,首辟四门,达聪明目,访予落止,小毖求助。凡我大宋文武之臣,有所见闻,忠言正论,朕所乐听。事有可行,朕必虚心而从,言或过直,无惮后害。” 赵竑语气平静,目光转向秀王赵师弥等几个亲王宗室。 “秀王,你知大宗正事,掌纠合宗室族属加以训导,接受族属词讼,纠其违失,有罪即劾奏。你来告诉诸卿,朕佩剑上朝,违反了那条祖宗家法?” 秀王赵师弥无奈,走出列班,硬着头皮奏道: “回陛下,我大宋律法、祖宗家法,都无禁止君王佩剑上朝一说。” “陛下,我大宋朝堂,天子上朝佩剑之事,无关祖宗家法。陛下此举,并无失礼不符。” 濮王赵不熄也走了出来,附和赵师弥。 皇权回归,总比士大夫一家独大好,宗室也有发言权,不会被文臣死死压制,聊胜于无。 “陛下,臣为台谏,我大宋天子佩剑上朝,与我大宋以儒治国的祖宗家法不符。陛下此举,臣不能苟同。” 谢方叔依然坚挺,“谏天子”的架势不倒。 “陛下,言官风闻奏事,进谏直言,是我等言官的职责,陛下外有好谏之名,内有拒谏之实,臣不敢苟同。” 御史中丞陈端常看赵竑面色难看,似乎更是傲气。 殿中大臣,包括薛极、真德秀等参知政事,个个都是保持沉默,一言不发。 “大胆!朕的王命,岂能朝令夕改,沦为笑谈?” 赵竑忍耐不住,终于发作,脸青的像要渗出水来。 “风闻奏事,也能指鹿为马,一派胡言吗?朕佩剑上朝,自古已有先例,犯了那条律规国法,让你等臣子,如此当殿羞辱?你们眼里,还有朕这个大宋天子吗?” 李知孝、梁成大、莫泽那些搅屎棍,不是已经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过了吗,怎么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