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大明取缔了人力轿子, 在大明各地占据庞大数量的轿夫就失去了原本的工作。 人力轿子,无论是两个人抬,还是四个人抬,说到底,都太浪费资源了,大明人口再多,占据最多数的还是农民,以农为基础的大明想要从小农经济转入工业革命很不容易,因此只能是先将部分人口投入工业。 取缔人力轿子,取缔大明范围内规模庞大的勾栏之所,将其送入工厂,从事纺织、从事炼钢,大明的工厂缺人可是很严重的。 凭借这些人口,大明平稳的渡过了初期可能面临的工业人口不足的问题,随着工厂越建越多,朝廷越来越重视工业发展,大明南征北战至于广修内功,修葺官道,兴建水利,大明的人口红利被调动起来,如今大明在工业革命中大步迈进,也不再会有短缺工人的问题了。 没了轿子,马车驴车这一类运输工具就成为大明主要的载客工具了,眼下大明不缺驴子和马匹,一些驽马和驴子拿来拉车正合适。 至于黄包车的问题,等朝廷啥时候解决了橡胶不足的问题再说吧。 眼下朝廷自南方所得的那点橡胶全都投入工科院,那么多工业机器需要橡胶,朝廷对橡胶的需求量极大,这也是朱由校为什么一再把眼光望向南洋的缘故。 工业革命时期的大明太需要橡胶了,而橡胶这玩意,人工合成以现在的技术根本不可能,更何况人工合成的永远替代不了天然的,而大明周围盛产橡胶的也就南洋一地。 根据探查,朱由校发现南洋的环境非常适合橡胶树的大规模种植,这里可以成为大明重要的橡胶产地,毕竟眼下小冰河时期,南北气温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水位也在下降,这种时候,南洋这种气候稳定,温度适宜的地方,无论是产粮还是产橡胶都对大明来说是很重要的,是在大明全力发展工业之际,还能保持粮食稳定,百姓不缺吃穿的重要仓储。 也正因为如此,朱由校不止一次把目标投向南洋,只是一直没找到什么合适的机会罢了。 眼下民间已经有了一定的舆论氛围,但朱由校依旧没急。 打南洋很容易,朝廷发王师,派遣水师舰队去打,南洋哪怕气候再炎热,蚊虫再多,什么雨林毒瘴,什么毒虫沼泽,又有什么用? 当年始皇帝发秦军五十万征南岭,大军遇山开道,遇水搭桥,什么雨林毒瘴蚊虫毒蛇都没能阻拦秦军的步伐,大秦黑龙旗所到之处尽为王土。 两千年前的秦军有这样的能力,如今的大明自然也有这样的能力,甚至动员能力,后勤准备能力比秦军更强更完善。 打好打,打下来之后呢? 是把地还给当地那些土着,还是大明占下来,还是怎么做? 大明是要自己花钱帮那些土着发展,还是只顾自己取利? 治大国若烹小鲜,这话朱由校反复读之,每读一遍都有新的体会和收获,如今大明已经渡过了最危险的时候,不需要急躁,大明的体量摆在这里,事情可以慢慢来。 所以朱由校很澹定,民间舆论怎么吵得火热,他都高居殿堂岿然不动。 他不需要亲自下场,那些商人,那些百姓就会按照他的意思去推动事情的进展,到时候他只需顺水推舟即可。 朱由校不急,东南沿海的商人们可有些急,他们是真想早一日把南洋那些红夷人给收拾干净了,他们好去赚更多的利益。 只要朝廷把红夷人赶走了,那红夷人留下来的城市,矿场,种植园什么的,不就是大明的了? 朝廷眼下不可能在南洋实行统治,因此南洋那些东西到时候不还是他们这些士绅商人的? 商人们急,钱谦益也有些摸不准朱由校的意思了。 在他看来如今民间这么多百姓士绅推动,对南洋出兵已经是大势所趋了,但朝廷怎么一点动静都没有呢? 朝廷还缺了什么呢? 到底还缺了什么呢? 钱谦益想了想,他恍然大悟。 当即,钱谦益让下人取来酒水和笔墨,他要写一篇花团锦簇的文章了。 学着唐代李太白那样几杯酒水下肚,钱谦益感觉自己那叫一个文思泉涌,豪气万丈,看着眼前展开的空白纸张,钱谦益挥毫洒墨:“汉家居中国而御万邦,广播仁义威德乃天下咸服...今有圣君临朝光照宙宇,四海之内尽为番邦,六御之下皆是王臣...南洋诸地久为中原之属...” 挥毫洒墨千五百字,钱谦益写出了一片花团锦簇的好文章来,细细看过又略经修改后,钱谦益摊开折子,将其抄录一遍,然后揣着自己写好的折子就本着礼部去了。 大明六部,吏部最尊,礼部最贵,户部兵部次之,工部刑部最贱。 这是之前人们对六部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