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阳, 这里已然成为了大明临时的中心。 因为大明皇帝的銮驾还在这里。 是的,虽然摊牌了,但朱由校并没有返回京师,相反他命令随行将士与百官一道干活,面对身先士卒带头干活的皇帝,百官还能说什么? 叫苦叫累? 觉得自己清贵之躯不应当做这些下贱的活? 开什么玩笑! 没看见皇帝和首辅都在干活么? 皇帝都没嫌累你敢嫌累? 嫌自己过的太舒服了吧! 既然皇帝在彰显自己的仁爱,那百官自然是要陪着皇帝一起的,于是乎历朝历代都难见的场景出现了:皇帝,首辅,文武百官将军校尉们一起挽着袖子干活,清理淤泥,疏通河道,巩固河堤,把一片片废墟清理出来重建荥阳。 穿着老农衣物的朱由校擦了擦额头的汗,看着一片热火朝天的工地,满意的点了点头:“这清理干净了,日后重建朕也就安心了。” 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尤其是洪涝,千里泽国,饿殍遍野,谁也不知道这浑浊的水里到底有什么东西,加上往往救灾不及时,容易产生疫病。 然而如今有大明皇帝在这里,将士和百姓们干的无比卖力,短短几日时间就把荥阳废墟清理出来了。 面对清理干净的荥阳,朱由校十分满意:“师父,如此一来,荥阳百姓重建家园就容易多了。” 张好古笑道:“皇上如此厚爱荥阳,这荥阳日后就是皇上另一个家了。” 朱由校满意的点了点头,身为皇帝,所作所为皆有深意。 他在这里抗洪为的什么? 仅仅是为了百姓? 更多地还是为了大明江山,为了朱家基业。 正如张好古所言,朱由校堂堂大明天子,天下至尊,亲身赴险和百姓一起抗洪救灾,这荥阳的百姓日后谁家不念朱家的好,不念他朱由校的好? 正如永定县是他朱由校坚定不移的大本营一样,这荥阳日后也会变成朱由校第二个大本营。 而且因为朱由校亲自在这里救灾,日后河南发展也好,朝廷拨款也好,肯定都会偏向荥阳一些,这样荥阳能发展的更好,而百姓对朱由校爱戴不已,朝廷的政策必然全面落实贯彻,这荥阳日后便是第二个永定县,甚至可能是整个河南最快完成工业化的地方。 说句不好听的,哪怕日后朱由校众叛亲离了,朝廷大臣都不听他的了,但荥阳和永定这两个地方绝对永远支持朱由校。 如果说整个大明都是朱家的,那荥阳和永定就是朱由校的私人封地,这里的百姓感激朱由校的仁爱厚待,必然子子孙孙爱戴朱家,爱戴朱由校。 作为南征北战开疆拓土打下盛世的君主,朱由校自然用不上这两处的人力物力,但后面呢? 朱慈燃难道就用不上吗? 朱由校想的很深远,他不仅要给后世留下南征北战开拓盛世的雄主形象,也要在天下百姓心中留下仁爱百姓,厚待臣民的仁君形象。 朱由校还记得张好古曾经给他讲过汉太宗孝文皇帝的故事,文皇帝以仁孝治天下,厚待百姓,敬重贤老,百姓对其无比爱戴,可以说文皇帝给汉家天下打下了厚实的基础,乃至百姓念文皇帝的好念了整整四百年,其遗泽深厚,百姓的爱戴历史上有几位皇帝能匹敌? 哪怕后世战乱,天下生变,盗墓的都不愿去偷盗文皇帝的霸陵,胡人甚至都要去礼拜敬重,当然,这其中肯定有夸大成分,但赤眉军都造反了还不动霸陵,足以见文皇帝在百姓心中的影响之深。 刀剑只是臣服,仁德方有人心。 朱由校对这句话有着极深的感悟,如今他这番努力,哪怕他百年之后龙御归天,天下百姓也必然念着他的好,后世子子孙孙也都会记着,大明有位天启皇帝,一直挂念着百姓,不仅钻研稻种粮食,鼓励天下生产,给百姓均分田地轻徭薄赋,乃至亲自抗洪救险和百姓共克天灾。 这些就是无形的影响,是他给子孙后代的遗泽。 “还不够啊,还不够。” 朱由校说着,忽然转身对张好古说道:“师父,朕在这荥阳设宴款待百姓如何?” 张好古愣了下,随即躬身一礼:“大善。” 很快,朱由校就吩咐下去,他要设宴款待百姓。 这个消息传出去,荥阳百姓和各地赶来支援的父老乡亲何其激动? 皇帝设宴啊,这可是八辈子都碰不到的事,如今皇帝不仅和他们同吃同住,还要宴请他们,这是莫大的福气啊! 皇帝设宴,自然不能太过简陋,荥阳有大批支援来的土豆、番薯、玉米,豆子,还有一些野菜,这些是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