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好古对《大明报》的要求还是很明确的。 三个字,接地气! 这也是跟《大明报》的受众有着极大的关系。 毕竟,最开始,这个《大明报》也是面向普罗大众的,就是要让农庄的农民看看,让政务员看的,他们的统一特点就是文化水平都不是很高。 当然,张好古自身的文化水平也是不够的。 满口的之乎者也,那肯定是不行的,所以,要接地气,要让人能看懂,要让人明白朝廷的国策到底是什么意思。 只能有朝廷一种解释,不能有任何解读,要来保证朝廷的权威性。 这就是《大明报》跟《东林报》截然不同的地方,你越是高贵,我就越是平民化,如此一来,却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针对吴洪的采访很快就是传播出来。 不少的寒门学子看了之后,竟是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感觉。 自己求学,不就是如此么? 永远都是有数不清的烦心事儿,自己辛辛苦苦读书,还要去给地主老爷们打短工,甚至于,他们还可以不给自己钱。 读书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出人头地。 可是,这数不清的烦心事儿,繁琐的劳动,让他们几乎是腾不出时间来好好的读书学习。 出人头地,哪里有那么容易? 哪里比得上这群士绅学子,高高在上,他们可以吟诗作对,他们可以附庸风雅,可是自己,从吴洪的身上他们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是感觉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熟悉的感觉。 都是寒门学子,还真是有一种于我之心戚戚然的感觉。 去了大同书院,虽然说教书也是要花费不少的时间,也要花费不少的精力,但是,至少还是多出了不少时间可以让自己安心读书。 甚至于,这也是一种历练,也是一种锻炼。 不少寒门士子看到这里,眼泪竟是啪嗒的一声落了下来,感觉这个采访说的好像不是曹洪,而是他们自己。 同时,也有更多的寒门士子开始主动前往政务办,准备前往大同书院。 至少,在大同书院这是能吃饱饭的,再次,自己在这里也是可以受到尊重,这是一种精神上的需求。 至于东林书院,去你妈的。 黄尊素埋葬了魏大中之后,忽然间惊愕的发现,东林书院的学子竟是一口气少了不少,这个发现让黄尊素大吃一惊。 从前,这东林书院也不仅仅只是士绅学子的地方,同样的也有寒门学子。 东林党一直以来的策略都是广撒网,多捕鱼。 士绅的学子会培养,寒门的学子也要给他们机会,让他们的来学习,万一科举出人头地了呢?这个小小的投资,将来就是大大的回报。 可是现在…… 黄尊素却是愕然的发现。 没人了! 对于寒门子弟来说,东林书院虽然对他们寒门学子也有照顾,学费多少还是会便宜一点,但是,这对于寒门学子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最主要的是,自己来了,自己的父母怎么办?钱可是不够的,在要不然,他们就只能给富贵的同学去工作去劳作,这勉强也就是一个温饱。 最最重要的是,精神上得不到满足。 你以为你们是同窗,不好意思,在人家眼里,你根本就不是我的同窗,你,只是我们家的一个奴仆而已,你,只是我们冲锋陷阵的炮灰而已。 就如同那郑空,若是寒门学子还在的话,那么冲锋陷阵的,还需要他郑空? 双方的矛盾一直就有,只是,长期以来,寒门学子想要出人头地,想要飞黄腾达,为了这个宏大的目标,这一时之辱,也就是忍住了。 而现在,张好古这是给了他们一个更好的选择。 教育是给你课本让你自学的,书你们可以随便借阅,记得归还,唯一需要付出的就是自己的劳动 不就是教书育人么? 这么多学生见了自己都好喊一声老师,那精神上的满足感自然不是在东林书院能够得到的。 虽然不给钱,但是,这偶尔的伙食还有四菜一汤,米饭管够,朝廷还会给你四季常服,这质量也是相当不错的,一年一给,今年的穿完了也不会回收,你完全可以拿回去给父母。 这也是得益于大明纺织业迅速蓬勃的发展,让朝廷足以拿出这么多棉布,丝绸,毛衣来给教师们发福利。 不然的话,朝廷的开支还真不是一个小数目。 既然可以去朝廷的大同书院,那么,我为什么要去你的东林书院? 让你来白嫖我的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