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1. 书趣阁
  2. 其他类型
  3. 在名著世界当貔貅[综]
  4. 449. 第四百四十九章红楼潜龙在渊63 这事……
设置

449. 第四百四十九章红楼潜龙在渊63 这事……(4 / 6)


张简仨并不认识姜满都,但既然是苏叶决定的,他也只点头下去办。

至此,草原上的局势差不多布局完成,不出意外的话,会完全按照她的剧本走。

苏叶仔细思考完,觉得没留下来的必要了,于是让春景和春来打包行李,继续自己的旅途。

这次会沿黄河进入关中平原,这里自古具有王者之气,是好几个王朝的国都,长安和洛阳更是声名赫赫。

秦从这里出发,灭六国,实现大一统,随后的汉定都长安,至今中原王朝都称自己为汉人。

诸葛亮六出祁连山,都是为了征服关中,获得关中的兵,挽救汉室江山,只可惜凭借巴蜀的粮,终究少了关中的王者之气。

当年刘邦能先拥巴蜀,再取关中,最后问鼎中原,说明这模式是可行的。

而关中的重要不言而喻,诸葛亮六次无功而返,是真的时不待我。

后李渊也是先取关中,以河东和关中为根据地,进而剿灭群雄,问鼎中原。

之后的繁华盛唐,定都长安,设陪都洛阳,可见关中的重要地位。

这里几乎处处是历史,对于苏叶这种读书人来说,结交关中的文人,是必不可少的。

虽然之后因人数增加,关中平原已无力供养都城这么多人口,不得不东迁,以及后北移到现在的京城,这里依就是文化兴盛之地。

关中有好几个书院,很多都是传承了百年以上的,虽然重建过几次,早已换了好几拨人,但这里的文化氛围,是其他地方很少见的。

似乎人人都能说历史,每个人口中,都有几个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

或许是真的,和记录在史册上的不差分毫,也或许是口口相传,在流传过程中变了味道,更有被人杜撰和窜改的野史。

可无论怎么改,都能被说的头头是道,好似追根溯源,就能找到源头一般。

苏叶在这里不仅喜欢和读书人聊天,拜访当地大儒,文人墨客,也喜欢找那些积年的老人,听一听他们口里的故事,那过去传播了不知多少道的消息。

并在听的过程中,她会以风趣幽默的方式记录下来,然后去追本溯源,如果能找到源头,则会把最开始的故事,以及怎么一步步流传变成现在版本的全过程记录下来。

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一个原本在某人嘴里波澜壮阔的故事,可能在历史书上,只有短短一句话,其余全是后人根据想象加工的。

也有可能某位讲的故事,看似荒诞可笑,细究起来,竟真能在某本书中,找到一模一样的记录。

苏叶一边听故事,一边拜访各个大儒,以及当地藏书比较丰富的家族,借阅他们家中藏书,把查到的源头以及流传过程记录下来,然后分享给文人墨客们看。

通过这种方式,她瞬间打开了关中文化圈的口子,让众人接纳她,顺便印象深刻。

所谓嘴上无毛,办事不牢,她虽然已是举人,可实在是年轻,又生的俊秀不凡,看在许多人眼中,这就是一钟灵毓秀的少年,见之忘俗,会心生欢喜,进而喜欢她。

可这些人绝不会把她当成平辈来交流学问,甚至因为她是江南来的,而有意无意排斥。

江南文风之盛,压全大楚其他地方一头,是不争的事实。

不说别的,就书院这事,被评为全大楚最好的书院,江南就占了好几个,而关中一个也没有,其中长安书院勉强算,但也排在其他书院后面。

加上苏叶实在年少的过分,十四的年纪,已经是举人了,这让年龄超过他许多,仍还是秀才的人情何以堪?

于是有意无意的,他们只把苏叶当小辈看,这样大家就不是同辈了,没比的必要了吧?

他们可以对毫无负担的对苏叶展现善意,却不愿意承认她是同辈。

这样微妙的心理,苏叶当然觉察了,不过她又不是来踢馆子的,自然不会明知道对方心里不自在,还要硬凑上去。

她找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以几乎玩闹般的方式搜集历史小故事,这体现了她少年人跳脱飞扬的心性,符合众人对她年龄的评判。

又以成熟系统化的理论为指导,一丝不苟的研究历史,追本溯源。

那些看似玩闹的故事背后,细究起来,竟真有历史原型和依据,这是本地学子们也没想到的。

有些口口相传的故事,他们早已习以为常,甚至能灵活运用,可是苏叶告诉他们,或许你现在理解的意思没错,现在就是这么用的,可之前呢?

之前可不是如此,甚至有可能和现在的意思大相径庭。

而苏叶写下来的推演过程,一点也不无趣,甚至生动极了,让一部分看过文稿的人,产生了兴趣,加入进来。

他们有的按照自己想法去研究,有的会询问苏叶。

她毫不藏私,把收集考据资料,比较对照,统计与计量等方法一一传授,还有诸如化繁为简,互相印证等等,一一拿出来和大家探讨。

文人们听完,大受震撼,原来考据历史,也是一门学问,讲究方式方法。

他们知道有史官一直记录皇帝和文武百官的言行,且随着史官们一代代改良,衍生出国别体,编年体,传记等记载方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