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祈祷。但他自己都怀疑,自己的罪行太大,只靠这帮人念经没啥用,于是创造性地构思了一个新主意——多造一些教堂,让他们一起祈祷,赎罪效率不就更高了么。
完成了征服之后,威廉沉迷享乐。那会儿的蛮族也没什么其他足够吸引人的娱乐活动,所以天天也就是胡吃海喝。到最后,他已经胖到都无法上马了。
只靠教堂被动吸引人,在境内还好,如果要向蛮夷传播教化,效率就太低了。不过拜上帝教会很早就发现,自己在宣传上有很大优势。因为相比其他教会,拜上帝教教士的组织度更高,专业技能也更强。
早年,紫帐汗国喜欢从草原上拉廉价的骑兵。海伦娜太后执政的时候,曾经有记录说,征兵官员拿着一口铁锅,就从钦察草原那边,哄来了二百个自带坐骑和弓箭的牧民。
那时候,金帐汗国已经基本瓦解,那些蒙古和突厥部落,普遍没怎么见过世面。紫帐汗国的征兵人又是专门挑选的,很多都是口灿莲花的希腊说客。面对那里的大小部落,就自称主君也是蒙古一系的汗王,是金帐汗国的正统接替者。对当地部落,各种说好话,见什么人都一口一个“安达”,表现的很慷慨,给首领各种赠送礼物,还许诺要带大家,一起去西边抢东西。
因此,很多草原部落,都乐意给他们当兵。然而,南北战争之后,紫帐汗国的军事核心,一直是军府的士兵。对这些牧民并不重视,只是把他们当做廉价炮灰,在大战之前,撒出去骚扰敌人,尽可能破坏他们的后方,并且在大军监督下,和敌军手里那些同样是廉价炮灰的佣兵和土匪拼命。
那会儿,一口劣质铁锅大概需要七八千个铜币,算起来,平均一个牧民大概也就值五十个铜子,可以说十分便宜了。大部分人,分到战利品的优先级也很低,很多人干脆活不到劫掠战利品的时候。所以,就算损失,大汗和贵人们也根本不心疼。
不过,由于长期这么拉人,一些部落自己都开始受不了。久而久之,连“安达”都快成贬义词了,一听就知道,又是希腊老骗子来哄人。
后来,尹大牧首在河北当主教的时候,开始公开反对这种行为。为了说服众人,在当时的张大牧首的支持下,他打扮成游方传教士,带着两个随从,就偷偷跑去阿勒曼尼和波兰一带,游历了一段时间。回来之后,他写了一份很长的报告,建议停止这种战争模式。
尹大牧首的文化造诣很高,还公开引进东方的哲学和神学著作,号召教士们学习,以至于大都的希腊神学家戏称他为“尹道长”。他的报告也写的很好,甚至成了当时的模版。在报告中,他认为,草原牧民的作战效率低下,进行的破坏也是漫无目的的。
由于缺乏指挥,也没有什么战略大局观,这些人来到前线之后,就和土匪一样到处乱窜。最后,往往是不该破坏的东西,被他们捣毁了很多;应该要破坏的重点目标,他们又往往畏惧敌人防守力量,担心自己遭遇损失,不敢去打。因为统属不一,也缺乏指挥方面的训练,遇到这些麻烦,甚至都不会喊正规军来对付。
以前,紫帐汗国在西部和西北的活动,是防御为主。扩张的方向,是东边的克里米亚周边和南边的希腊地区。但这种情况肯定不能长期维持,早晚要发动反击,占领更大的区域,作为藩篱。要不然,这点纵深,肯定是不够的。
而这样一来,这些草原骑兵,就不足以完成任务了。
而且,如果战略上转入进攻,就不能再纵容这些纪律败坏的人肆意活动了。他们到处放火抢劫,实际上是把大军前进时可以利用的物资,提前破坏掉了。敌人往往是没有能力坚壁清野的,或者说,他们坚壁清野也是靠军队去抢。让这些人四处劫掠,等于帮敌人完成任务了。
如果当地物资充足,朝廷大军就可以减少辎重,更快地行动。而蛮族军队,本来就没有什么行军速度,所以也无所谓。放任这种情况,等于把自己的优势,拉到和敌人一样糟糕的位置,还得面对打烂仗经验更丰富的敌人。这对于战争肯定是不利的。
至于战后,就更加麻烦了。出于朝廷的视角,战争的目标并不是国家争霸,或者是各个王朝争夺领地,而是收复失地,兴复罗马。摧毁蛮族军队和蛮族国家都只是阶段性的目标,而不是最终目的。要是破坏的太严重,就算收复回来,价值也会损失很多,还会让人们质疑罗马军队的正义性。从这个方面看,也是非常得不偿失的。
作为替代,尹大牧首认为,应该使用更精准、更有组织的方式。
他提出,在战前,就要派出人手,对敌人统治区各种情况进行调查。这些工作以往也有,但都是基于军事上的,商人们带来的信息,往往也都是物资和物价这类。现在,必须更加深入,调查他们的真实信仰状态和组织情况。
理论上,敌人控制区的所有人,都是罗马公教信徒;所有的地方教会、教堂和神职人员,都是罗马公教会的下属。但欧洲长期分裂,罗马主教的教令,根本到不了这种地方。当地神职人员通常缺乏系统培训,教会组织也腐败不堪。无论是基层教士,还是普通信徒,都远没有达到理论上这种状态。
社会底层的风俗,和贵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