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江爱卿是一定要给金陵府增兵。”
幸亏有苏瑞上了奏折,有苏瑞作保,自然是没有问题的,换作别的知府这么干,周乾定会怀疑这是想养私兵,继而派在江南道的皇家密探前去查证。
想到江宴这么实诚,连上头的顾忌都不考虑,周乾脸上的笑容收敛。
“倭人在江南道已经如此猖狂了吗?”
对于倭国,周乾向来是秉持着,相隔太远,不当回事的态度。
特别是倭国有没有困难,就跑到大兴来打秋风。
有事相求,就以一衣带水来要求他们帮忙,愿意附属大兴。
无事相求,就乘着海盗船跑到沿海兴风作乱,翻脸不认人。
对于这种贼寇,周乾其实是想找个机会彻底消灭他们,正巧这次增兵赶上了时机,奈何倭国有了天灾。
若是趁着天灾时打击倭国,实在是缺德,师出无名。
“如果他们自己找死的话,休怪朕不顾颜面,彻底将其剪除!”
江南道离着倭国的海岸线最近。
但倭国一般都会南绕至岭南甚至更南登陆,借助那里易攻难守的地形,作乱后利用海上的大船南下逃窜。
如果倭国盯上了江南道,那便让他们有去无回!
周乾大笔一挥,便在两封奏折上批了“允”字。
有苏瑞盯着,还有江宴这个注重兵事的金陵知府在,其他的细节方向,放手交给他们去做。
“江宴以前在朝中当翰林时,朕对他没有什么印象,江家人做事,也是平平无奇,没想到这江宴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既体现了他能够充足赋税的能力,还具有兵防的意识,堪当大任。”
能得周乾如此夸赞的臣子可不多。
苏培元暗中记下了这个名字。
心里明白,不出意外的话,这位江知府,等到苏瑞调回京城后,便能接替苏瑞,成为江南道刺史,成为手握重权的一方大吏了。
由于翻开了江南道的奏折,周乾干脆先查看积压的奏折。
翻了又翻。
发现除了江宴以外,只有个别的县令在每个月例行上奏时,写上了倭人增多一事。
“芜湖县的县令也是一个有心的,不愧是静娴丫头封地的属官。”
周乾刚夸完,看到后面标注着,此事是由宁护兴提出的,想了片刻,才轻轻拍了拍脑门。
宁护兴。
这不是宁峰的大儿子吗?
“朕记得小时候还曾经抱过他,据说他的武艺承袭自宁将军,是手把手的教的,没想到年过四十,还只是一个……”
后面的话周乾没有说。
但苏培元看到陛下唏嘘的神情,哪里还不明白。
陛下这是觉得,宁家一脉的官职太小,这些年受到了怠慢。
实际上,自从陛下偃旗息鼓不再征战,当年跟着陛下兴起的那些将门,便逐渐沦落为寒门的事情可太多见了。
像宁家这种熬出头的,还是少数。
大部分都是守着祖业或赏赐的薄田度日,其中酸苦自是不必多说。
“朕愧对他们。”
周乾朱笔悬空,想了又想,还是在下方批阅了一句。
朕已知悉,让宁护兴再探再报。
宁家在江南道的势力不小,周乾并不担心宁护兴因为官职卑微而受到刁难,但写下这句话,是告诉当地县令,他已经记住了宁护兴这个人。
剩下的意思,就让那些官员们自己去猜。
将奏折盖上之后,周乾心里还是有些不痛快,瞥了一眼特意放在案头的那两封奏折,忍不住暗中腹诽:苏瑞也是够抠门的,宁家义胆忠肝,文武双全,提拔一些人选当县官也足够用,实在不行也能当副手,净给安排一些可有可无,勉强算得上有官阶,连直接给他写奏折的权利都没有,也不知道是怎么安排的。
“朕记得上次赏了宁家夫人赦命,宁将军如今也是三品武将,待到他征兵完成,朕便追封宁老夫人为三品诰命。”
苏培元知道这是让他帮忙记着,连忙点头应着。
周乾这才将奏折一并扔到与苏瑞、江宴一道的两封奏折上面,召来侍卫,先将这三封奏折返送回江南道。
并特意叮嘱,全部送到苏瑞的手上。
奏折送走没一刻钟。
专门负责盯着娴郡主府的侍卫来报,宁无恙给沈家递了请帖。
邀请沈家人明日登门会面。
啪嗒!
周乾把朱笔往桌子上一扔,脸色不善。
吓得苏培元与侍卫,急忙跪倒在地。
“起来起来,朕又不是冲着你们撒气,都起来。”
周乾没好气的说着,捡起朱笔,在正巧写了一堆阿谀奉承的奏折上,写了大大的四个字——不干正事。
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