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他一份份奏折的处理,逐渐有些气氛缓和。
萧凡将处理完毕的奏折递给侍立一旁的内侍,命令他们分发到各个地方的负责人手中。
当这些奏折被送到每位大臣面前,他们小心翼翼地展开阅读,心中的紧张逐渐被惊叹与敬佩所替代。
在这些奏折中,萧凡对于各地政务的处置不仅考虑周到,还兼顾了民情与地方实际情况,处处显现出他深邃的智谋和对民众的关怀。
几位大臣私下交头接耳,赞叹不已:“陛下真乃千古难得的圣君!文能安邦,武能治国,能有陛下这样的君主,实为大夏之大幸。”
他们的眼神中,不仅有对萧凡的敬畏,更多了一分由衷的敬佩和信任。
萧凡端坐龙椅之上,深邃的眼眸中透露出一丝锐利,他似乎捕捉到了大臣们私下的赞叹与窃窃私语。
他清楚,国家的稳固不仅仅依赖于一个明君的智慧,更需要那些庙堂之上的大臣们为百姓付出真心真意的努力。
他缓缓地站起身来,声音冷冽,刺骨的寒风一般:“朕欣赏每一位诚心为大夏效忠的人,但对于只会溜须拍马的人,朕深感厌烦。”
说完,他的眼神直钻进每一个大臣的心中,“你们要记住,你们只管做好自己的职责,但凡对百姓有所损害,哪怕是一星半点,朕绝不手软,朕定会让你们性命不保。”
这话如同狂风暴雨,瞬间将大殿的气氛拉回到了那种肃杀的境地。
原本轻松下来的心情,再次被绷得紧紧的,大臣们纷纷低下了头,不敢与萧凡对视。
大殿内,除了萧凡的呼吸和几位大臣的心跳声,再无其他声响。
京都发生的一切,如同烈焰般,迅速蔓延到全世界。
远在西域的扶桑听说后,对萧凡的崇拜,已经到了狂热的地步。
他激动得横跨数千里,来到京都,想要亲眼目睹萧凡的战绩。
然而当扶桑抵达京都的时候,他却扑了个空,萧凡早已不在京都。
宫里的官员告诉他,萧凡已经前往讨伐高句丽了,一时半会是回不来了。
满是期待的扶桑,在京都驻足,此时的京都已经恢复了大清洗前的模样。
没有血腥,没有哀鸿遍野,和他以前来看到的没什么两样。
但这里的空气好像更明朗了些
他站在京都的中心,望着繁华的街道,人来人往,仿佛一切都与他无关。
扶桑只能漫无目的京都的各个角落里穿梭,终于,选择在一个不起眼的酒肆之中坐了下来,店里一个身着蓝色长衫的书生,正绘声绘色的说着萧凡的英勇事迹。
他忍不住多听了一会儿,反复那惊险的一幕幕就在他的眼前上演。
当酒肆的客人陆续散去,他终于依依不舍得起身,踏上了返回西域的道路。
北风凛冽,大夏的军旗在风中猎猎作响。
萧凡所带的军队,铁甲如海,杀气腾腾,决意将叛乱之地杀个片甲不留。
这片土地,早已经成为了萧凡心中的刺,起义一次,可以称之为蠢蠢欲动;而起义两次,则是狗改不了吃屎。
对于背叛者,萧凡从不手软。
他身披金戈铁马,带领大夏的铁骑,如同猛虎下山,直扑高句丽。
首城,如同孤独的守夜人,在黑夜中等待着黎明的到来。
而这次,黑夜的到来,预示着它的陨落。
大夏军队的箭雨,如同瀑布般倾泻,城墙上的士兵们如同被割麦的麦穗,一根接一根地倒下。
城门,在冲锋的铁骑下,发出凄厉的哀嚎,最终轰然而断。
首城,只用了半日,便被萧凡收入囊中。
次城,由于听闻了首城的沦陷,早已准备了坚固的防御。
高墙深沟,严阵以待。
然而,这如同蜘蛛网中的露水,面对炎炎烽火,怎能不蒸发?
萧凡派出了他手下的神射手,只见箭如流星,瞬间刺破夜空。
城墙之上的敌军,如同惊鸿一般,在夜空中跌落。
次城,在日落之前,成为了萧凡的囊中之物。
三城,已经丧失了所有的斗志。
看到远方烈焰高涨,烽火如雨,城内的守军,早已胆战心惊。
当萧凡的军队到达城下,城门已经敞开,城内的守军,全都跪地投降,乞求生命。
一天,三城。
高句丽的反叛,被萧凡用最残忍、最高效的方式平定。
烽火之下,没有怜悯,只有决断和胜利。
而一直和萧凡并肩做战的蒙召面对五万高句丽的俘虏,却犯了难。
这是一群饥饿,疲惫,满身是伤的高句丽人,当他们被俘后,眼中充满了畏惧与不解,仿佛是被困的羔羊,任人宰割。
在大夏的军帐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