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明朝的医学,大家最熟悉的可能第一反应就是“药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和女医谈允贤和《女医杂言》。其次是朱元璋的第五子周王朱橚和《救荒本草》《普济方》等,这种从皇室到民间,贵族平民男女都有医学界代表人物的朝代,一定会很重视医学吧?】
【但是再一说,李时珍曾经在太医院供职,结果看到太医们都去研究炼丹自己辞职,就可以看到明朝与宋朝的不同。朱橚明显是一个特例。】
朱橚:好消息,又被天幕夸了。
坏消息,太医院不成器,老爹又生气了。
朱元璋气哼哼:“大明的太医院怎么比不过宋朝!怎么比不过,朕分明也设立了太医院和各地的医学校,哪里比不过了!”
【医之门户分于金元,到了明清开始没落,这里的没落主要指的是官医,在民间开始各地开花。】
【至于朝廷,明朝官医的不作为反而有助于民间的医学各地开花,清朝官医更擅长添堵,比如道光皇帝废除了针灸,只注重汤药,以致于对针灸对中医的发展都有一定的恶劣影响,后来竟然靠民间的游方医生来传承针灸。】
朱元璋:“……”
刚听到天幕夸自己家的老五,又被对比说不如宋朝,正在生气中,就听到明朝官医的不作为竟然成为了优点。
玄烨:“…………”
前面天幕在夸明朝宗室出了朱橚,民间出了“药圣”,女子里出了谈允贤,对比一下就是清朝出了个废除针灸的道光皇帝,这什么子孙尽丢自己的脸!
忽必烈乐了:“这些汉人皇帝和满人皇帝,还不如我们蒙古人嘛,既然不重视,不如把汉人名医都送我们!”
草原上不搞歧视,只要有本事都喜欢!
【明清是华夏古代民间医生和民间医疗蓬勃发展的阶段,民医数量不断增加,民医呈现鱼龙混杂之势。】
【明清地方医疗原本资源匮乏,官方医学对于地方“不作为”的态度,给予了扎根地方的民医充分的生长空间,成为了医官虚设情况下的有力补充。】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明朝的教育没有可夸奖的地方,事实上或许正因为朱元璋出身于底层平民,他可以说是华夏古代第一个试图普及全民教育的皇帝,这从他的社学和地方医学校就可以看出,非常的下基层,已经接近我们现代。】
朱元璋不仅设立了中央的太学等官府学校,还设立了地方上的社学,建于各州县的乡里之中,是华夏封建社会里最深入基层的地方性教学机构,也是明朝教育体制的重要一环。
社学与州县的儒学直接挂钩,小孩子不问阶层,皆可入读,可以说是出身于底层平民的洪武帝朱元璋第一次尝试全民普及教育,也让大明的识字率要高出前朝许多。
在社学的基础上,明朝开始普遍流行文社活动,文社活动成为了文人士子日常生活中娱乐的重要一环。
文社在万历后发展迅速,在崇祯年
间,更是完成了一轮文社大整合??[]来[]_看最新章节_完整章节,形成了华夏历史上最接近现代政治党派的团体“复社”。
此外,朱元璋下令全国的府、州、县设立医学机构,府设立医学正科,州设立医学典科,县设立医学训科。
医学校依然设立十三科,入门教育开设《素问》《难经》《神农本草经》等为必修课程,再根据不同分科加修专业课程。
明朝还延续了元朝的户籍制度,医官或者医生被列为特殊的世袭职业加以管理,因此医户的子弟必须依例入院学习,这位医学的继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样也有限制。
.
“朕就说,朕分明很重视医术!”
朱元璋出身贫民,深深感受过无钱请医生的苦,也知道百姓很难请到名医,因为名医本就有限。
为了让民间有更多可靠的医者,他分明有在努力地普及基础教育和医学教育。
“都怪后世子孙无能!”天幕为朱元璋正名了,让朱元璋好受了点。
但是再一想到后世的子孙沉迷炼丹导致太医院也跟着去炼丹,风气很可能影响了整个官医阶层,这才导致了“官医不作为”,朱元璋又开始瞪朱棣:“你的子孙日后送到宫中,朕亲自教养!”
那不肖子孙,不正是朱棣的子孙!
朱棣:“……”
不是,他兄弟除了被天幕点名夸奖过得少数几个,其他的又多荒唐父皇又不是不知道,还好意思说亲自教养???
他觉得还不如让自己五弟去教……但是这话他不敢说……
【我国古代的医学传承模式包括官办教育和民间教育,官办教育是指由朝廷创办的多种教育机构,比如唐朝的太医署。】
【民间教育,指的是民间自发形成的多种医学传承,比如家传,师承等。】
【在明朝以前,历代医学教育都是官办为主,民间为辅。】
【但是明清正是我国官办医学教育逐步衰落而民间医学教育逐步兴盛的时期。】
秦朝时期的医家人更高兴了:“民间兴盛好,民间兴盛好,我医家不在意出身,只要能行医济世就好!”
原本以为医家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