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攻,被围城时,刘福通遣人求救于名义上是韩宋政权江南行省丞相的朱元璋。 朱元璋担心安丰被攻破,张士诚的势力就会更强大,于是亲自率军前往支援,救出韩林儿。 这时候怎么安置韩林儿是个问题。 韩林儿终究不是刘协这样名正言顺的大汉继任者,还可以打打招牌。 他从一开始就只是起义军扶起来的一个吉祥物,既不算真正的正统所在,也没有什么大用处,但是吧,真说起来又确实是红巾军名义上的老大。 一开始,朱元璋是打算将韩林儿安置于应天府,诸将亦议于中书省设御座奉韩林儿,但是刘基说:“彼牧竖耳,奉之何为!”又密陈“天命”所在。” 李一笑道:“意思是说,一个没什么用的小子,贡着做什么,天命又不在他身上了。言下之意再明显不过,天命已经在朱元璋身上了,不需要这么个招牌了。 不过也确实,当时曹操之所以奉着汉献帝,那是因为大汉四百载还在眼前,而红巾军虽然打着宋朝的名义,可是宋朝已经灭亡百年,又有多少人记着呢,何况这个宋朝后人还有水分的那种,所以没必要,咱自己拳头已经够硬了。” “当时朱元璋也是领悟,于是将韩林儿安 置于滁州,更换其左右宦官侍从,但还是很够意思的营建宫殿让他居住,待遇甚厚。” “▄(格格%党文学)_▄” 李一道:“不过这些都是几年后的事情,时间线拉回,那时候朱元璋依然还是弱势的一方,受到刘福通等人的掣肘。 在控制江左、浙右各地后,朱元璋被封为吴国公,此时的他虽然拥兵十万,但是地盘不算大,最重要的是还四面环敌。 东面和南面是元军,东南面是张士诚,西面是徐寿辉,虽然同是反元武装,但是张、徐二人同小明王却相互敌视,也就等于和同样是红巾军的朱元璋敌视,反正不是一伙的。 不过,北面小明王、刘福通率领的红巾军主力,大大牵制了元军。而且,张士诚、徐寿辉虽然强大,但是又没有到可以一下子就吞并朱元璋的地步,这样一来,朱元璋就有周转和发展的机会。 而此时的朱元璋也就完成“高筑墙”的部署,有了合适的地盘,接下来自然就是“广积粮”。 为了解决粮食问题,他采取屯田制,对滴,就是每逢乱世就会出场的屯田制,可有用了。 此外,朱元璋又颁布各项减轻民众负担,又兴修水利,又分派诸将在各地开垦种田,不过几年工夫,就府库充盈,军粮充足,赢得民心。 在争取民心的同时,朱元璋还不断网罗人才,特别是知识分子,朱元璋在应天还专门修建了礼贤馆来接待他们,这些人在朱元璋统一全国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李一嘀咕道:“朱元璋这个人吧,你说他厉害确实非常厉害,但是他身上又有着出身带来的限制。 古代百姓对当官的看法很片面,一方面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当官有出息赚大钱,另一方面对来地方上任的官员要求很低,那就是不剥削他们就是好官了,如果真的为百姓做点实事的,那就是大大的好官。 是既羡慕又带有偏见的。 而王朝末期的话,大家只会普遍看见贪官污吏成片,这种想法也体现在朱元璋身上,并且对他以后的执政影响非常深远。 同样的,朱元璋也因此对文人是存在看法的。 他知道治理天下离不开文人帮助,因此他对当朝的这些文人还是比较尊敬的,但是与此同时,对于高高在上的孔孟就很不感冒了,而且是他们的思想还和君权产生矛盾的时候,尤其是孟子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而想要皇帝专权的朱元璋那是大大的不和。 而文人尊孔孟比尊敬他还重,他能开心吗? 在皇帝眼里那就是天老大地老二自己老三,孔孟排自己后,可别人不这样想,所以朱元璋很生气。 他数次试图削弱孔孟的地位和影响力,但都遭到激烈反对。 之后还把孟子撤出孔庙,一句话,我去你大爷的!”李一狠狠骂道,这个有点不能忍。 “后来虽然迫于压力把孟子搬回去,在这之后朱元璋也休战老久,但是洪武二十七年又开始作。 朱元璋命人对《孟子》进行删节, 最终删掉了《尽心篇》的“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离娄篇》“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一章;“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以及类似的“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等八十五条让朱元璋十分反感的内容。 之后朱元